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电视新闻记者隐性采访要坚持适度原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新闻报道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的关注。在这一环境下,媒体记者不得不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进行隐性采访,对于这种采访手法,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基于此,主要就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所要坚持的适度原则进行探究,以期提高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作者
王春晶
机构地区
哈尔滨电视台
出处
《新闻传播》
2014年第3期178-178,共1页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电视新闻记者
隐性采访
适度原则
分类号
G2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陈岐岳.
隐性采访及其适度原则[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8):100-101.
被引量:2
2
陈军.
谈电视记者隐性采访度与限的把握[J]
.今传媒,2010,18(9):37-3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8
1
陈群峰.
质疑隐性采访的道德性与合法性[J]
.学术探索,2005(3):57-60.
被引量:10
2
约瑟夫·多米尼克,刘宇清(译),陈犀禾(校).
美国电视的法规与管理研究(下)[J]
.世界电影,2006(4):178-187.
被引量:1
3
汤天甜.
论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J]
.时代经贸(下旬),2006(08Z):21-21.
被引量:2
4
陈力丹.法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
5
顾理平:《隐性采访论》,北京:新华出版社.
6
李矗:《法律新闻报道概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7
斯坦利·J·巴伦[美]:《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景晓明.
论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法律规范问题[J]
.新闻窗,2002,0(5):29-30.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
1
李国新.
隐性采访“度”的把握[J]
.西部广播电视,2013,34(11X):56-56.
1
刘磊.
记者暗访:在掌声与尴尬之间[J]
.新闻战线,2002(2):37-38.
2
高张乾.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实践[J]
.新闻传播,2009(10):25-25.
3
赵慧娟.
企业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殊手法[J]
.报林求索,2003(1):35-36.
4
陈鸣.
电视采访必须把握立体思维[J]
.视听纵横,2015,0(1):67-68.
5
陈尚忠.
讲究采访手法 避免虚假新闻[J]
.军事记者,2011(4):69-69.
6
刘波.
浅论道德和法律制衡之下的隐性采访[J]
.新闻知识,2007(12):83-85.
7
邓欢.
隐性采访的“趋利避害”[J]
.青年记者,2010(12Z):31-32.
8
辛业华.
香港“狗仔队”面面观[J]
.新闻世界,2009(5):107-108.
9
李晓东.
浅谈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4):109-110.
被引量:6
10
刘立红,蒋琳.
广播电视领域偷拍(录)与新闻自由的冲突与平衡[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1):49-51.
被引量:1
新闻传播
201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