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中国文学史重构的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上,现代的概念一向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的。一个是通常意义上的时间角度.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0多年的历史。①一个是思想发展史观上的意义角度。指的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领域内所建构起来的现代性或现代性质素。作为一种历史观念,这种现代性意义的时间划分方法和思维方式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作者
谭桂林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74,共4页
关键词
现代性意义
现代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史重构
佛教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健华.《谈小说有益于弘化》,《觉有情》1942年第58,59期合刊.
2
印刷.《论不立文字》,《现代僧伽》1931年第4卷第4期.
3
宝乘.《今后的佛法-在香港弘法学会文学课中讲演》,《觉音》1939年第14期.
4
丽珍.《新旧文学之比较》,《南瀛佛教会会报》1928年第6卷第3号.
5
竺摩.《佛学与诗漫论》,《佛教与佛学》1937年第2卷第15-18期.
6
周作人.《苦茶随笔·重刊袁中郎集序》,《知堂序跋》,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42页.
7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页.
共引文献
3
1
谭桂林.
“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2013(4):161-179.
被引量:9
2
介永强.
隋唐高僧与中国书法[J]
.史学集刊,2013(5):29-38.
被引量:1
3
刘志权.
孤独的探索与前进——民国佛教小说创作及理论初探[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5-143.
被引量:1
1
邓启龙.
关于外国文学史重构的几点思考[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2):1-5.
2
冷川.
201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7):184-204.
被引量:3
3
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势大于人”[J]
.东方文化,2002(5):106-110.
被引量:12
4
王亚芹.
漫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雨”[J]
.科技创新导报,2008,5(13):177-177.
5
卢红芳.
浅析抒情诗的时间结构[J]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2):43-46.
被引量:1
6
田丽娟.
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时间[J]
.北方文学(中),2016,0(4):67-67.
7
施战军,刘方政.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与文学史重构学术讨论会”综述[J]
.文学评论,2002(5):186-189.
被引量:2
8
孟庆枢.
文化转型期的文学史重构——日本文学史研究之管见[J]
.戏剧文学,1995,0(11):63-66.
9
杨扬.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2003(8):102-111.
10
刘建军.
现代阐释中的文学史重构[J]
.文学评论,1996(2):57-58.
江汉论坛
201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