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解读夏衍戏剧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感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读者对于夏衍的戏剧评价大多为"革命剧""历史剧","戏剧政治气息浓郁,文学深刻性淡薄"。本文以夏衍《上海屋檐下》《娼妇》两剧为例,运用马克思人道主义哲学理论中对于"人"的本质的精辟阐释和萨特的处境戏剧理论,揭示出夏衍戏剧所独有的人道主义情感和深刻的文学内涵。
作者 苗迪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2,共5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82页.
  • 2王飞鸿.存在,处境与自由——从生存困境的角度解析哈姆雷特的情感冲突[J].戏剧文学,2009(3):42-47. 被引量:4
  • 3夏衍:《关于(一年问)》,《长途》.桂林集美书店1942年版.
  • 4徐贲《告别文字研究的"室内游戏"》[J],南方周末2013年7月第1535期.
  • 5萨特.人道主义是一种存在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6夏衔.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M].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10.
  • 7陈自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版.
  • 8张道才.简论夏衍抗战时期的剧作[J].中国戏剧.1998年第5期.
  • 9周黎艳《忧郁:<上海屋檐下>的隐性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56卷第2期.
  • 10陈军.一出被掩盖的悲剧——对《上海屋檐下》的重新解读[J].戏剧文学,2010(3):18-22.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2

共引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