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发展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城镇等级规模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应采取多元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即城镇空间集约布局、城镇人口集约增长、城镇产业集约发展、区域资源集约利用等。
作者
李福学
庞浩
孟雷
马廷玉
邬冰
机构地区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
出处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12-17,共6页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AGL001)
关键词
辽宁沿海经济带
城镇化
发展战略
分类号
F299.27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6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70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1
马廷玉,邬冰,刘志虹.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J]
.经济地理,2008,28(4):623-626.
被引量:17
2
仇保兴.
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8):1-6.
被引量:163
3
顾朝林.
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1,30(5):771-784.
被引量:291
4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
.地理科学,2011,31(9):1025-1034.
被引量:190
5
邬冰.
基于县域空间视角的辽宁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J]
.乡镇经济,2009,25(10):58-61.
被引量:4
6
邬冰.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33-36.
被引量:15
7
刘志虹,邬冰.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2011(2):136-138.
被引量:2
8
马廷玉,邬冰,刘志虹.
辽宁加工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9(4):114-121.
被引量:5
9
邬冰,王亚丰,佟玉凯.
中国沿边口岸与城市腹地互动机理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9):32-38.
被引量:47
10
王乃静.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兼论山东半岛城市群双阶段发展战略[J]
.经济学动态,2005(12):28-31.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66
1
张鸿雁.
“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的整合与建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2007(5):4-13.
被引量:29
2
曾梦宇.
县域经济发展方略探微[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5):59-61.
被引量:5
3
杨吾扬,杨齐.
论城市的地域结构[J]
.地理研究,1986,5(1):1-11.
被引量:17
4
周一星.
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
.城市规划,1986,10(3):10-15.
被引量:74
5
彼得拉·托多罗维奇,罗伯特·亚罗,彭翀(译/校),刘合林(译/校),袁晓辉(译/校),韩青(译/校).
面向基础设施的美国2050远景规划[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2(3):18-38.
被引量:4
6
林先扬,陈忠暖.
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3):50-57.
被引量:10
7
谢守红,宁越敏.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J]
.城市问题,2005(1):11-15.
被引量:61
8
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
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J]
.地理学报,2005,60(2):257-265.
被引量:40
9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
.地理学报,2005,60(5):827-840.
被引量:321
10
于涛方,吴志强.
“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6(2):4-11.
被引量:27
共引文献
700
1
刘修岩,梁昌一.
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兼论城市群规模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9-61.
被引量:22
2
刘剑.
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
.建筑节能,2020,48(2):39-42.
被引量:11
3
张守文.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法解析与促进[J]
.当代法学,2021,35(5):99-109.
被引量:11
4
YANG Mengyu,HU Bingxuan.
The Impact of City Cluster Development on the Inter-City Disparity:Evidence from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2022,10(1):96-118.
5
钟学思,邓闻静.
中国城市群城市旅游共生合作关系比较研究[J]
.文化产业研究,2020(1):181-194.
被引量:1
6
秦波.
低碳北京目标下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J]
.北京规划建设,2012(1):46-48.
7
苗洁,吴海峰.
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流派、进展及趋势[J]
.区域经济评论,2013(1):144-152.
被引量:9
8
吴彼爱,高建华.
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S2):14-19.
被引量:22
9
陈达.
低碳城市的空间构建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11):13-15.
10
封锋.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5):125-125.
1
张占斌.
加快破除制约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难点问题[J]
.党政视野,2016,0(3):62-62.
2
郑玲莉.
城镇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商论,2014,0(4Z):156-157.
3
李清均,陈梅歆,魏海波.
从传统空间扩张到集约型城镇化:非本地资本的空间集聚[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81-85.
4
刘峰.
中国城镇产业经济差异及其经济基础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4(24):110-110.
5
金碚.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新要务[J]
.区域经济评论,2016,0(4):5-6.
6
郝华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域城镇化质量差异研究[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5):27-30.
被引量:18
7
李安国.
走在集约型城镇化大路上——关于江苏四村镇节约用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J]
.国土资源通讯,2013(8):41-42.
被引量:1
8
侯春灯.
渝东南新型城镇化道路问题研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9-55.
被引量:5
9
周鸿飞.
河北省市域城镇化质量差异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10):7-8.
10
杨梅.
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研究[J]
.长江论坛,2012(1):37-40.
被引量:5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 第2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