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引入"想象史学"的概念,以《生活周刊》为例,考察1920年代至1930年代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问题。这一时期,知识群体的生活想象主要集中在生活意义、生活趣味、职业生活以及闲暇娱乐四个方面。知识群体赋予"生活"超越当下的正面色彩寻求生活意义。他们将原本重复的、单调的、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精致化、陌生化与艺术化,获得生活趣味。知识群体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入手,倡导职业的真谛与乐趣所在,弥补职业生活单调、无聊的特点。他们将闲暇娱乐视作职业生活的调剂与补充,是恢复职业工作状态的手段。城市知识群体运用他们具有的文化资本,对生活赋予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取向,同以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市民阶层生活品味相区隔,既强化了他们对自身群体的身份认同感,也固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分殊。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176-187,共12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生活场域与阶层再生产--以民国时期北京
上海知识群体为例(1927-1937)>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C84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