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玉米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
出处
《新农村(黑龙江)》
2013年第24期128-128,共1页
New Countryside
同被引文献22
-
1李新芸,江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湖南农机,2006(2):16-18. 被引量:33
-
2牟建楼,王颉,张伟,陈志周.浅谈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4):132-134. 被引量:18
-
3霍建林.保护性原垄带状灭茬旋耕机的设计[J].科技资讯,2006,4(24):158-158. 被引量:1
-
4李春霞,陈阜,王俊忠,李友军,付国占,陈明灿.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35(11):68-70. 被引量:71
-
5朱新民,陈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分析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06,32(6):11-13. 被引量:5
-
6佟丽华 王月英 刘桂华 等.玉米秸秆与根茬粉碎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华北农学报,2005,20(1):321-323.
-
7赵慧强,王彬.浅谈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J].江苏农机化,2009(6):26-27. 被引量:2
-
8薛殿恩.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科技,2010,25(6):142-142. 被引量:1
-
9周晓芬,张彦才,李巧云,步丰骥.厩肥、秸秆和绿肥的含钾状况及其对土壤和作物钾素的供应能力[J].华北农学报,1999,14(4):83-87. 被引量:45
-
10尚志强,徐刚,许志强,李春亮,李仕山.秸秆还田对烤烟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9(5):63-66. 被引量:13
-
1黄印丽.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1997,8(9):36-37.
-
2田撷英.机械化玉米秸秆还田概述[J].粮油加工(电子版),1995(5):2-2. 被引量:4
-
3程云波.怎样恢复和提高耕地的土壤肥力[J].农村科技开发,2001(3):15-16.
-
4钱华菊.发展有机肥 培肥地力 生产绿色食品[J].西昌农业科技,2003(1):30-30.
-
5董晓东.三江平原干旱与小麦大豆生产浅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2):48-52. 被引量:2
-
6三江平原畜牧业发展研究[J].农村展望,1990(4):6-9.
-
7陈刚起,吕宪国,杨青,王毅勇.三江平原沼泽蒸发研究[J].地理科学,1993,13(3):220-226. 被引量:43
-
8宗树森,任红.关于三江平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J].学术交流,1989(6):70-72.
-
9王继业,王莉,陈庆彬.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1991(9):12-14.
-
10曹存富,边延辉,李洪彬.三江平原第二次农业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化农业,199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