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福柯“空间规训思想”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92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Michel Foucault's Theory of Space Disciplin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福柯的空间规训思想体系中,空间是权力实施的场所与媒介,空间生产体现为对空间的规训实践。在社会化媒体普遍而深刻的"过度分享"趋势中,现代社会进入了杰弗里·罗森所说的"共视社会"。空间规训主体成为资本权力的空间化过程,即对空问"可见性"的可视化表征、对碎片空间的社会化争夺、对空间关系的流动化生产以及对传统空间的"去仪式化"消解,这极大地发展了福柯所设想的空间规训思想。同时,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诸多空间规训事实已经超出了福柯规训思想的解释范畴,有必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According to Foucault's theory of Space Discipline, space is the fortress and medium of power exertion, whil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lies in the discipline practice of space. Nowadays, the social media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excessive Over Share. As Jeffrey Rosen addressed, a world of Omnipticon has come into being. Generally, the space discipline is the spatialized process of capital power,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visibility, 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 of fragmented space, the flowing production of space relationship and de-ritualized reforming of traditional space, which has dramatically extended Foucault's theory of Space Discipline.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his theory critically, while a series of facts of space discipline,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media, has exceeded what Foucault's theory of discipline can be explained.
作者 刘涛
出处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63,共16页 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XW029 12CZW0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7752036)的支持~~
关键词 新媒体 社会化媒体 福柯 空间规训 全景监狱 new media, social media, Michel Foucault, space discipline, synoptic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6

  • 1汉娜·阿伦特(1999).《人的条件》(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瓦尔特·本雅明(199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 3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2006).《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4曼纽尔·卡斯特(2001).《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5米歇尔·福柯(1989).《性史》(张廷琛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6米歇尔·福柯(1997).权力的眼睛.载包亚明(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7米歇尔·福柯(1999).《疯癫与文明》(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 8米歇尔·福柯(2002).《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9米歇尔·福柯(2003).《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 10米歇尔·福柯(2005).不同的空间.载周宪(编),《激进的美学锋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级参考文献44

  • 1杨念群.“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J].社会学研究,1999(4):100-115. 被引量:29
  • 2赵旭东.论民俗的易感染性[J].民俗研究,2005(2):5-28. 被引量:21
  • 3赵旭东.拆北京:记忆与遗忘[J].社会科学,2006(1):115-125. 被引量:13
  • 4[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 7郭军.关于《拱廊计划》[A].生产:第一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8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99—12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 9[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53.
  • 10[英]戴维·弗里斯比著.《现代性的碎片》,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2页.

共引文献134

同被引文献979

引证文献92

二级引证文献74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