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及其描写领域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郭沫若在文学上的贡献,当然首推诗歌和戏剧,但他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从1919年写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起,到1947年写最后一篇小说《地下的笑声》止,虽然始终不曾以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但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近四十万字的作品。
作者
傅正乾
出处
《北方论丛》
1983年第5期37-45,共9页
The Northern Forum
关键词
小说创作
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史
描写
《牧羊哀话》
戏剧
诗歌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9
1
支克坚.《<阿Q正传>和新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评论》1981年第8期.
2
郭沫若.《创造十年》[A]..《学生时代》[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9页.
3
郭沫若.《<塔>的卷头语》.
4
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一文的注释,十卷本《鲁迅全集》第4卷512页.
5
邹水旺.
郭沫若小说创作初探[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4):18-24.
被引量:1
6
郭沫若.《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
7
冯雪峯《回忆鲁迅》第180页.
8
郭沫若.《我的童年·前言》.
9
别林斯基.《评<莱蒙托夫的诗>》.
共引文献
12
1
姜涛.
早期新诗的“阅读问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82-197.
被引量:8
2
许霆.
中国新诗发生与现代媒体[J]
.江海学刊,2006(1):193-198.
3
秦艳华,路英勇.
中国现代文学出版机制的几种典型模式[J]
.山东社会科学,2008(8):55-60.
被引量:1
4
陈思和.
复杂的叛逆性——现代海派文学的特点[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1):102-105.
被引量:3
5
汤林峄.
论《大公报·文学副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折中立场与对话思维[J]
.南方文坛,2011(4):82-85.
被引量:1
6
康平.
郭沐若早期的身边小说和日本的“私小说”[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5(3):49-54.
7
李小平.
苦闷彷徨中的情欲排遣——郭沫若在西方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下的部份创作浅谈[J]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7(1):49-55.
8
张立群.
中国新诗的旗意象[J]
.南方文坛,2014(6):32-38.
被引量:1
9
李怡.
国家与革命——大文学视野下的郭沫若思想转变[J]
.学术月刊,2015,47(2):113-119.
被引量:16
10
刘忠.
学校、社团与期刊的互动共生——论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文脉制衡[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6):48-56.
同被引文献
6
1
靳明全.
深化国统区抗战文学研究之我见[J]
.文学评论,2009(5):194-196.
被引量:6
2
王学振.
再论抗战文学中的重庆城市形象塑造[J]
.文学评论,2010(2):181-184.
被引量:10
3
喻晓薇.
论老舍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书写[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3):32-35.
被引量:3
4
肖太云.
端木蕻良小说中重庆形象的建构[J]
.安康学院学报,2016,28(6):49-52.
被引量:2
5
李永东.
逆写战时国都——1941年茅盾在香港的创作[J]
.社会科学,2019,0(3):165-172.
被引量:6
6
李永东.
移步换形的抗战书写与仓促换调的《清明前后》[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2):96-112.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
1
李永东.
战时国都重庆的文学想象:从“我城”到“他城”[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119-12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温兆春,王如明,孙文秀,王学禹,丁兆士.
两种剂量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尿排铜曲线及其临床意义[J]
.山东医药,2000,40(2):29-30.
被引量:1
2
蓝善康.
论抗战大后方文艺座谈会的阶段性、独特性和运作机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33-41.
3
苟健朔.
“地方”的力度与限度:论李劼人《天魔舞》[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38(6):59-66.
4
苟健朔,李永东.
多重地方经验的接续与何其芳的成渝想象——考察“何其芳现象”的一条路径[J]
.当代文坛,2021(5):85-91.
被引量:2
1
沈元林.
再评宫体诗[J]
.天府新论,2000(3):73-75.
2
马文美.
《狂人日记》和《牧羊哀话》叙述模式比较[J]
.郭沫若学刊,2016(4):33-39.
被引量:1
3
李波.
《牧羊哀话》重读[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9(4):31-33.
4
丁燕.
论张欣的小说创作[J]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0(3):12-16.
5
傅正乾.
郑伯奇的小说创作——为纪念郑伯奇百年诞辰而作[J]
.小说评论,1995(5):91-94.
被引量:1
6
朴宰范.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性[J]
.国外社会科学,1997(4):57-62.
被引量:2
7
马文美.
《牧羊哀话》隐藏的情感模式[J]
.郭沫若学刊,2014(3):59-63.
被引量:2
8
藤田梨那.
关于郭沫若《牧羊哀话》的背景及创作意图之考察梗概[J]
.郭沫若学刊,2003(1):81-88.
被引量:5
9
傅安辉.
试论郭沫若小说里的三种主人公[J]
.郭沫若学刊,1998(3):47-51.
10
王琼.
十七年长篇小说:民族化倾向及成就[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7(5):42-45.
北方论丛
198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