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庄子》仁义观的多维阐释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仁义问题上,《庄子》或肯认,或批判,或整合,具有多重维度。以仁义为精神之末、应世之迹、治世之具和臣下之节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肯认的态度。以仁义为道德之失、撄心乱性、禽贪者器、殉名害身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批判的态度。以道德与仁义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等为依据,通过建构一个本末式和回环式的理论结构,《庄子》做到了在自身理论基础上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超越和含摄,从而将其或批判、或肯认的态度予以统一和整合。分析《庄子》的仁义观,有助于理解《庄子》和道家在仁义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统贯性,进而深化我们对儒、道之间互补性复杂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 黄圣平
出处 《武陵学刊》 2014年第3期13-20,共8页 Journal of Wuling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清·郭庆藩撰、王孝渔点校之《庄子集释》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
  •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3魏·王弼,著.王弼集校释(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

共引文献37

同被引文献6

  •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779.
  •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
  •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7-125,162-171,137:118-119.
  • 4高亨.《诸子新笺·庄子》,转引自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 5李著:《气论与仁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 6刘氏:《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7-92,以及第271-287页.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