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的特征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抗战时期,中国翻译文学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大后方翻译文学成就最高,不仅承担起抗战救国的时代使命,而且在后方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播撒了革命理念;大后方翻译文学带有地域文化色彩,也体现出对审美性的坚守,从而在多元化的抗战文化语境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作者 熊辉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2-129,共8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金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培育项目"抗战大后方中外文化交流研究"(CQKZ201301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研究"(NCET-12-0937)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潘洵.论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5-13. 被引量:25
  • 2李今:《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三四十年代·苏俄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 3戈宝权:《加紧介绍外国文艺作品的工作》,《抗战文艺》第3卷第3期,1938年12月17日.
  • 4冯亦代.《<第五纵队及其他>重译后记》,读书,1982年,第10期.
  • 5[英]A.Brown:《跟着码头工前进》,王札镑泽,《抗战文艺》第5卷第4、5期合刊,1940年1月20日.
  • 6[苏]雪夫琴可:《乌克兰诗人雪夫琴可底诗》,周醉平译,《抗战文艺》第4卷第5、6期合刊,1939年10月10日.
  • 7[英]雪莱:《给英国的男子》,楚里译,《文化岗位》(《救亡日报》副刊),1940年2月17日.
  • 8穆旦:《雪莱抒情诗选·译者序》,《穆旦(查良铮)译文集》(4),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 9茅盾:《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号,1920年9月5日.
  • 10瞿秋自:《“非政治化”的高尔基》,《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杜1986年版,第113页.

二级参考文献39

  • 1王德中.论我国抗战“国防中心区”的选择与形成[J].民国档案,1995(1):62-69. 被引量:2
  • 2张国镛.关于国民政府择迁重庆问题的再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1):38-43. 被引量:2
  • 3张皓,张福记.论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的确定[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0(4):14-18. 被引量:4
  • 4陈长蘅.《论战时人口变动与后方建设》[J].财政评论,1941,.
  • 5《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9月26日[M]//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 6国民政府发表迁都洛阳宣言[G].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1(1)653.
  • 7汪兆铭.在洛举行国难会议之意义[G]//革命文献:第3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
  • 8蒋中正.切实进行长安陪都及洛阳行都之建设事宜案[G].革命文献:第89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 9夏楚光.西南在抗日战争中所处之地位.新西南,1933,.
  • 10蒋介石.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G]//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合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1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共引文献25

同被引文献27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