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儒家“权说”研究述评——以孔孟为中心 被引量: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孔孟权说是儒家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权说思想的发端和源头,在哲学史和经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孔孟权说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就其研究内容来看,这些成果主要论及权变特点、经权关系、权道关系、权中关系、行权标准、权变智慧、权变价值及其与道家、墨家和西方权说的异同等方面。总结已有的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无疑对促进孔孟权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十分必要。一般来说,“经”作为道德原则规范,具有绝对性、稳定性、至上性的特点,而“权”作为道德抉择或方法,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变通性的特征。赵纪彬先生通过考证朱熹《论语集注》“可与共学”与“庸棣之华”的断章之误,提出孔子权变方法论的特点是“反”。他认为“唐棣之华”以下六句二十七字,在何晏《集解》本中本来和“未可与权”为一章,而朱熹却武断地将其分割为两章。他提出“唐棣之华”和“未可与权”两段经文在思想上同是言“权”,在逻辑上首尾一贯,理应为一章而不可分。“未可与权”以上是说“权”的来源,“唐棣之华”以下是说“权”的方法论特点。“偏其反而”的“反”字,正是孔子权说的方法论特点。他通过对金文、《说文》等字书的考释,说明“反”与“权”在义理上是相通的。就“反”而言,又有“背反”与“反归”之别。所谓“背反”,就是一往直前、正面决裂、拒绝绕弯前进的方法。显然,这种意义上的“反”与“偏其反而”的“反”相抵牾。所谓“反归”,即不从正面而从侧面,不是一往直前而是以退为进的特殊的“反”;不是由合而分,彻底决裂,而是由分而合,复归于和谐。可见,“偏其反而”之“反”是“反归”之“反”,并非“背反”之“反”。孔子也正是用“唐棣之华”(黄花木)的“偏其反而”为比喻,以说明“偏其反而”而后“复归于合”,即“权道反而后至于大顺”。孔子权说正是具有“反”的特点,才使其在中国权说史上占有发端地位,即完成了“权”由“秤锤”转化为方法论范畴的逻辑过程,对先秦诸子如《文子》、《尸子》、《老子》的权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世权说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因为汉宋清三代的权说皆以注解《论语·可与共学》章的形式表达出来。①可以说,赵先生对孔子权变方法论特点的概括,既是对孔子权说认识的深化,也是一大学术贡献。
作者 岳天雷
出处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154-169,共16页 Philosophical Analysi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5

二级参考文献110

共引文献87

同被引文献106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