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针灸介入时机对于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医"治未病"一次最早出现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当中,意为应用不同方式预防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这一理论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针灸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手段,使用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疾病进行内病外治。其作用机制在于利用人体内经络与腧穴的传导发挥通经脉、行血气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归于平衡,脏腑功能恢复协调,从而发挥其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中提到"无病而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指出在机体未发生疾病时进行针灸可有效激发经络之气,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减轻外邪对机体的伤害并发挥延年益寿的功效。运用针灸治未病选定合适的时机对发挥防病保健具有重要作用,需把握四时之气及五脏应五季的关系适时进行针灸调养或选取相应时机,如一定年龄或特定时期进行针灸以预防疾病。
作者 杨春华
出处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第6期43-45,共3页 China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42

共引文献61

同被引文献49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3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