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上海企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18,共3页
Shanghai Enterprise
同被引文献5
-
1徐传谌,房延安.股票期权及其激励作用[J].经济管理,2000,26(3):51-52. 被引量:6
-
2叶茂林.员工持股方案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2(2):58-60. 被引量:4
-
3蔡跃进.企业工资分配走向多元化[J].上海企业,2001(4):22-24. 被引量:1
-
4周国强,戴昌钧.对人力资本参与分享企业剩余模型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7(2):51-55. 被引量:14
-
5魏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自我甄别与市场配置——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理论模型及其涵义[J].南开管理评论,2004,7(2):56-62. 被引量:17
二级引证文献9
-
1周宇华,王健.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人才激励机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3):44-46. 被引量:4
-
2陈方丽,胡祖光.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7):187-190. 被引量:5
-
3陈方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及组合研究[J].江苏商论,2007(5):111-113. 被引量:2
-
4陈方丽,胡祖光.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量化方案设计及实施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2):89-96. 被引量:5
-
5郭艳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制度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21(6):46-49.
-
6欧阳新年.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励: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3):24-29. 被引量:1
-
7陈方丽,胡祖光.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量化方案深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8):34-37. 被引量:2
-
8金莹,马燕玲,刘晓荣.甘肃省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问题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甘肃科技,2015,31(16):1-5. 被引量:1
-
9曹玉贵,苗稳,李一秀.技术要素股份化参与收益分配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网络财富,2008(7):36-38.
-
1高科技企业逆向讨论[J].新财富,2002(5):51-62. 被引量:1
-
2孙利辉,朱伟民,万迪昉.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组织激励实施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2000,18(3):30-36. 被引量:20
-
3朱建国,丛海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支持[J].中国中小企业,1997,0(5):20-21.
-
4李家鸣.科技部、财政部颁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J].功能材料信息,2008,0(3):32-33.
-
5余永红.科研企业—体化问题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29-31.
-
6郑士贵.技术创新中的企业适度规模[J].管理观察,1997,0(3):39-39.
-
7王元珑.关于科技及知识型企业激励机制的探讨[J].求实,2002(S1):256-257.
-
8周希舫,沈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体系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179-180. 被引量:3
-
9邹威.油田企业薪酬制度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4(8S):241-241.
-
10刘烨,李凯.我国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探讨[J].预测,2005,24(4):12-15.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