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入世”后广东保税区发展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在分析广东保税区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我国“入世”后对广东保税区的影响 ,认为机遇将大于挑战 ,广东保税区应确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发展目标模式 ,尽快制定全省统一的保税区条例 ,以适应“入世”
作者
左正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9-13,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关键词
“入世”
保税区
发展
广东
分类号
F127.65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郑国海、薛荣久:《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版.
2
张凤清.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保税区的影响及其对策[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5):2-7.
被引量:13
3
舒榕怀.
从保税区走向自由贸易区——略论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趋向[J]
.世界经济文汇,2000(3):20-23.
被引量:25
4
沈奎.《趋势与瓶颈——对广东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专家建议,2000,(21).
5
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的《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
二级参考文献
1
1
张凤清.
论新形势下我国保税区的功能选择[J]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21(6):3-8.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4
1
庄晓.
青岛保税区的转型思考[J]
.大众科技,2004,6(3):5-6.
2
顾六宝,刘渊渊.
我国保税区运行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0(S2):363-370.
被引量:2
3
高媛丽,范厚明,邹积英.
入世后我国保税区的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48-51.
4
魅力数码 诠释印刷[J]
.印刷技术,2005(9):15-15.
5
刘辉群.
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5):114-119.
被引量:32
6
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
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J]
.税务研究,2005(8):87-90.
被引量:20
7
王启仿,陈钧浩.
论宁波自由贸易区的建立[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1):11-16.
被引量:1
8
陆佩儿.
浅析我国保税区的改革与转型[J]
.商业时代,2007(24):45-45.
9
刘辉群.
自由贸易区:天津港保税区的转型方向[J]
.经济体制改革,2008(4):136-139.
被引量:3
10
杨建云.
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J]
.江苏商论,2008(10):38-4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
1
欧阳孔仁.试论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及其功能特征[J].经济地理,1996,(5):224-229.
2
郭信昌.
关于我国保税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
.南开经济研究,2000(1):7-11.
被引量:18
3
舒榕怀.
从保税区走向自由贸易区——略论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趋向[J]
.世界经济文汇,2000(3):20-23.
被引量:25
4
张凤清.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保税区的影响及其对策[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5):2-7.
被引量:13
5
罗丙志.
对我国保税区政府管理的一些思考[J]
.国际经贸探索,2001,17(2):2-6.
被引量:5
6
林宏.
中国保税区走向何方[J]
.新经济,2001(6):52-54.
被引量:2
7
肖苑生.
对我国“入世”后保税区发展路向的初步思考[J]
.广东经济,2002(2):24-26.
被引量:2
8
李虹.
加入WTO之后中国保税区的发展思路[J]
.经济界,2002(1):55-5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高媛丽,范厚明,邹积英.
入世后我国保税区的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48-51.
2
汤惠君,欧阳孔仁.
论入世后中国保税区面临的机遇和发展对策[J]
.经济地理,2003,23(4):566-570.
1
刘群.
我国保税区的运行状况及发展构想[J]
.税收经济研究,1997,14(3):14-16.
2
何心益.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目标模式[J]
.软科学,1999,13(3):5-6.
被引量:1
3
于川江,罗祖德,徐长乐.
21世纪上海科技发展的走向[J]
.华东科技,1995,0(4):6-7.
4
萧枫.
“可持续发展”的来龙去脉[J]
.今日科苑,1998,0(3):28-30.
5
黄志凌.
金融目标模式及组织创新[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1989,6(1):18-22.
6
田宝强.
黑龙江省“三农”优劣势分析[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77-80.
7
应克复.
21世纪人类的发展目标——调整中国发展目标模式的初步论证[J]
.红旗文稿,1998(11):11-13.
8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自由港研究》课题组.
关于厦门经济特区逐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构想(下)[J]
.中国经济问题,1987(6):16-22.
被引量:1
9
左连村.
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思考[J]
.广东社会科学,2004(4):37-42.
被引量:16
10
肖卫东.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演进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16-25.
被引量:3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