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BSSS选系杂优利用浅析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采用NCⅡ设计,分析玉米BSSS群体不同轮次选系与黄早4系统、Mo17系统、旅大红骨系统杂交组合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BSSS群体高轮次选系一般配合力高于低轮次选系一般配合力,B73×黄早4系统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夏播条件下,籽粒产量BSSS选系×黄早4系统>BSSS选系×Mo17系统>BSSS选系×旅大红骨系统,对B73。
作者
刘祥
机构地区
陕西省玉米研究所
出处
《陕西农业科学》
1997年第1期18-19,29,共3页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玉米
BSSS选系
配合力
杂交优势利用
产量
生育期
分类号
S513.03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1
1
胡必德,刘祥,师公贤,王选路.
黄早四及其改良系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与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7(S2):29-32.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3
1
吴景锋.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J]中国农业科学,1983(02).
2
曾三省.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J]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4):1-9.
被引量:310
3
崔彦宏.
春玉米不同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15(1):14-18.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
7
1
李凤艳,杨金慧,张兴华,刘祥.
玉米四类种质与自330杂交模式的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01,47(5):12-14.
被引量:2
2
曾三省,任蕤,刘新芝.
黄早四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J]
.玉米科学,1996,4(1):1-6.
被引量:50
3
刘祥,李凤艳,彭泽斌,刘新芝,韦继兴,张兴华.
14个常用玉米自交系遗传差异性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1999,8(4):47-49.
被引量:4
4
刘祥,李凤艳,彭泽斌,刘新芝,张兴华,韦继兴.
玉米4类种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J]
.西北农业学报,2000,9(3):102-105.
5
韩占敏,赵保献,檀尊社,苗成功,黄江涛,雷晓兵,梁晓伟.
玉米黄改系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I)[J]
.西北农业学报,2001,10(3):83-86.
被引量:2
6
刘文国,李春雷,刘宏伟,王敏,李洋,张志军,路明,杨伟光.
吉林省不同时期骨干玉米黄改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47(1):9-14.
被引量:13
7
安红卫,吕军杰,姚撑民,赵小峰.
陕西省黄改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的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0,1(3):17-2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44
1
ZHENG Da-hao, LI Yan-ru, JIN Feng-xue and JIANG Ji-jian(Department of Agronomy, Agricultural College, Yanbian University, Jilin 133400, P.R.China).
Pedigree and Germplasm Base of Inbreds of the Lancaster Heterotic Group of Maize in China[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2,1(6):595-604.
被引量:2
2
戴景瑞,鄂立柱.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8(1):1-5.
被引量:267
3
刘新芝,彭泽斌,思扬,张洪哲.
50个常用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聚类分析[J]
.玉米科学,1994,2(1):1-5.
被引量:26
4
张永林,金益,王振华,王云生,王殊华.
玉米轮回选择中不同轮次自交系配合力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6(3):226-230.
被引量:3
5
陈彦惠,彭泽斌,刘新芝,张传贞.
玉米旅大红骨群和Lancaster群自交系杂优利用模式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44-148.
被引量:6
6
张建辉,荣廷昭,潘光堂,杨克诚.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2):273-277.
被引量:27
7
倪昔玉,刘礼超,雷本鸣.
山区玉米育种用优良自交系苏37(S_(37))的选育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4(3):366-370.
被引量:12
8
陈彦惠,张传贞,彭泽斌,刘新芝,贾建修.
唐群×Reid群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分析[J]
.华北农学报,1996,11(3):20-24.
被引量:6
9
秦燕,任纬,杨克诚.
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S_2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华北农学报,2007,22(2):34-38.
被引量:15
10
陈发波,杨克诚,荣廷昭,潘光堂.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学报,2007,33(6):991-998.
被引量:30
引证文献
5
1
李凤艳,刘祥,韦继兴,张兴华.
Lancaster群自交系杂种优势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1999,45(6):20-21.
2
刘祥,李凤艳,彭泽斌,刘新芝,韦继兴,张兴华.
14个常用玉米自交系遗传差异性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1999,8(4):47-49.
被引量:4
3
李芦江,陈文生,杨克诚,兰海,潘光堂,荣廷昭.
不同轮回选择改良轮次玉米群体选系的育种潜势[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8):3688-3698.
被引量:4
4
刘祥,李凤艳,彭泽斌,刘新芝,张兴华,韦继兴.
玉米4类种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J]
.西北农业学报,2000,9(3):102-105.
5
孙盼盼,吴委林,宫赫阳,郑大浩.
中国玉米LSC杂种优势群种质与美国BSSS种质间配合力分析[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4,36(1):44-4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魏国才.
早熟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发育比较及遗传分析[J]
.玉米科学,2004,12(z1):11-12.
被引量:1
2
刘祥,李凤艳,彭泽斌,刘新芝,张兴华,韦继兴.
玉米4类种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J]
.西北农业学报,2000,9(3):102-105.
3
安红卫.
玉米自交系803和478比较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2,11(2):104-107.
被引量:2
4
韩雨,徐晶宇,李佐同,赵长江,贺林,杨克军,谷英男,赵莹,闫博巍.
玉米PLDs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29(2):13-20.
被引量:1
5
贾晓艳,宋占权,陈奇,郭晋杰,黄亚群,祝丽英,赵永锋,陈景堂.
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农单116的选育及应用[J]
.河北农业科学,2017,21(3):66-68.
6
党德宣,陈朝辉,林何莺,董喜才,张相斌,李圳,苏东涛,李兆斌,解翠萍.
运用半同胞轮回选择法对‘运轮1号’相关性状的改良效果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5):19-24.
被引量:3
7
郭庆辰,张义荣,康浩冉,刘宗凯,刘洪泉,窦秉德.
美国玉米种质的引进、选系及组配模式探讨[J]
.分子植物育种,2016,14(11):3262-3272.
被引量:16
8
谭禾平,赵福成,韩海亮,包斐,楼肖成,陈斌,侯俊峰,王桂跃.
水果甜玉米选育方法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0):2015-2017.
被引量:4
9
陈敏康,李金玲.
田间试验设计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J]
.耕作与栽培,2022,42(6):148-150.
被引量:1
10
安红卫.
玉米自交系丹9046和C8605-2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
.玉米科学,2003,11(1):33-36.
1
邱红波,梅宝.
美国BSSS玉米群体穗部性状分析[J]
.种子,2011,30(8):76-78.
2
邱红波,牛素贞,赵利辉,蒋维.
美国BSSS玉米群体农艺性状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0,22(5):609-612.
3
王铁固,库丽霞,陈彦惠,吴连成,侯本军.
利用SSR分析玉米群体的遗传变异[J]
.华北农学报,2005,20(5):13-16.
被引量:21
4
程杰.
依阿华坚秆群体(BSSS)在新疆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作物品种资源,1995(3):45-46.
被引量:2
5
孙盼盼,吴委林,宫赫阳,郑大浩.
中国玉米LSC杂种优势群种质与美国BSSS种质间配合力分析[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4,36(1):44-49.
被引量:2
6
张战奇.
棉花杂交优势利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河北农业科技,2008(18):60-61.
7
孟庆平,吴凤林,刘彦,苗淑荣,李翠霞,郭江,郭锋,殷元海.
玉米立体栽培中当代杂交优势利用的初探[J]
.玉米科学,1997,5(3):43-45.
被引量:16
8
崔艳,杨春玲.
优良玉米自交系sk6-6的选育与应用[J]
.辽宁农业科学,2015(4):85-86.
9
陈永坤,李新海,肖木辑,李明顺,苑森行,王向东,张世煌.
64份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的遗传变异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12):1848-1854.
被引量:24
10
徐有.
BSSS和BSCB1玉米群体相互轮加选择的遗传效应[J]
.河北农作物研究,1993(3):58-62.
陕西农业科学
199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