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广西林业》
2000年第3期16-16,共1页
Forestry of GuangXi
同被引文献9
-
1杨继镐 等.广西南部林地土壤与适生树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
2李育材.关于我国西南部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N].中国绿色时报,2001-06-11.
-
3黄永标 等.广西马山县古零石灰岩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研究[J].森林生态学论坛,1999,(1):343-347.
-
4杨继镐 汪炳根 唐俊.广西南部林地土壤与适生树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
5魏源,王世杰,刘秀明,黄天志.丛枝菌根真菌及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地球与环境,2012,40(1):84-92. 被引量:36
-
6蔡延松.西部开发 生态为本[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2):1-2. 被引量:7
-
7王永安.封山育林的生态经济作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3):19-25. 被引量:30
-
8王永安,黄金玲,李晓明.发展林业是岩溶山区脱贫致富之路[J].林业与社会,1999,7(5):10-12. 被引量:1
-
9胡衡生,吴欢,黄励.广西石漠化的成因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4):1-4.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4
-
1蒋升涌,农乐政.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12):31-34. 被引量:4
-
2蔡道雄,卢立华.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2):76-80. 被引量:31
-
3蓝洁.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J].农家科技(理论版),2021(3):175-175. 被引量:1
-
4卢立华,黎明,黄永标.广西马山县石灰岩溶区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2):88-90.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43
-
1刘伊,陈蕾.生态文明语境下广西石漠化问题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61-63. 被引量:5
-
2林中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34-37. 被引量:12
-
3陈文福.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2):142-148. 被引量:7
-
4曾杰,白嘉雨,徐大平.我国热带南亚热带石质岩溶山地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1):76-79. 被引量:6
-
5司彬,何丙辉,姚小华,任华东.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及植被恢复途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3):392-396. 被引量:19
-
6李生,姚小华,任华东,龚榜初,王开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3):403-408. 被引量:11
-
7黄敬东,刘玄,侯经河,唐广缘,朱鸿杰.柳州市石山绿化造林技术探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3):197-199. 被引量:3
-
8王家嘉,林昌虎,何腾兵.人类活动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76-279. 被引量:15
-
9邓旭升.广西喀斯特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J].市场论坛,2006(10):7-12. 被引量:11
-
10郭文福,贾宏炎.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52-155. 被引量:70
-
1石头窝里也生钱[J].中国老区建设,2005(7):32-32.
-
2韦作林.构树是石山区生态扶贫的好树种[J].广西林业,1997,0(6):19-19.
-
3章枝敬,陈凯.观察期羊的饲养管理[J].科学种养,2009(11):32-33.
-
4张雷,梁华荣,周翠雄.全国志愿者生态扶贫植树交流周活动在金秀启动[J].广西林业,2012(2):30-30.
-
5甘剑伟,刘巧情,黎国杰.种树致富路——八步区林业局实施生态扶贫见闻[J].广西林业,2016,0(7):13-15.
-
6韦再焘.河池:雕琢绿色通道添彩美丽中国[J].中国林业,2014(12):44-45.
-
7毛昆明,赵燕.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生态恢复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2(4):114-119.
-
8李巧玉,张雷.生态扶贫:一条通向农民致富之路——广西林业吹响生态扶贫的集结号[J].广西林业,2012(3):24-25. 被引量:2
-
9张雷.黄显阳强调林业要促农增收致富[J].广西林业,2015,0(8):5-5.
-
10姜光辉,郭芳,袁道先.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及其开发潜力——以云南木美地下河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14-21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