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竹类研究》
1998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同被引文献15
-
1周芳纯.竹林培育学[J].竹类研究,1993(1):1-95. 被引量:18
-
2潘孝政.大木竹及其栽培[J].竹子研究汇刊,1993,12(3):70-74. 被引量:13
-
3陈双林,杨清平,陈长远,王维辉.绿竹笋用林林分结构与经济性状关系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1):75-79. 被引量:18
-
4余学军,林德芳,吴寿国,林奂忠.绿竹快速育苗技术比较[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235-237. 被引量:8
-
5邹跃国.麻竹笋用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J].世界竹藤通讯,2005,3(2):26-29. 被引量:9
-
6周信炎,经仰贤,陈菊凤,魏忠田,何元荪.笋用竹林配套栽培技术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06,47(3):266-267. 被引量:2
-
7张规富,张玲玲,杜六甫.雷竹笋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841-842. 被引量:20
-
8林倩,王强,刘红芝,王春艳.酶法制备竹笋短肽的工艺优化[J].农业机械,2011(6):98-101. 被引量:1
-
9王长新.笋用竹林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0(2):19-20. 被引量:1
-
10周芳纯.竹子的生长发育[J].竹类研究,1998(1):53-73. 被引量:6
引证文献3
-
1高贵宾,顾小平,吴晓丽,朱如云,林峰,袁娜.绿竹出笋规律与散生状栽培技术[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1):83-88. 被引量:14
-
2王红京.雷竹等笋用竹林营造与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28-228. 被引量:2
-
3潘雁红,杨慧敏,吴良如,高贵宾,钟浩.雷竹笋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J].竹子学报,2017,36(1):36-4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吴良如,高贵宾,潘雁红,陈锡芳,巫广文,冯志龙.广宁县竹子资源培育利用展望[J].竹子研究汇刊,2009,28(4):54-57. 被引量:4
-
2郑蓉,郑维鹏,方伟,黄耀华,张闪闪.绿竹笋形态性状与营养成分的产地差异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6):845-850. 被引量:13
-
3周益权,马光良,郭岩辉,岳晋军,顾小平.丛生竹纸浆林调控出笋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2):106-109. 被引量:6
-
4周益权,顾小平,吴晓丽,郑仁红,朱维双.丛生竹秆基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3):314-320. 被引量:13
-
5刘广路,范少辉,苏文会.丛生竹生长特性及管理技术研究进展[J].竹子研究汇刊,2011,30(3):43-48. 被引量:15
-
6郭宝宝.沙溪堤坡绿竹生态技术培育的生长效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7):108-110. 被引量:1
-
7谢有鹏.温度对绿竹林产笋量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5,40(3):15-17. 被引量:1
-
8周辉锦.温度对绿竹林优质笋产量的影响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5,13(3):18-20. 被引量:1
-
9高贵宾,潘雁红,吴志庄,吴良如,钟浩,田新立.美丽箬竹盆栽苗地下茎侧芽萌发特征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6,34(3):460-468. 被引量:5
-
10陶绍荣,钟林茂,韩礼勇,凌军.屏山县次生实竹子林丰产培育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5):105-107.
-
1蔡新娟,张文钢.发展笋用竹林大有可为[J].嘉兴农业,1993(3):34-35.
-
2王红京.雷竹等笋用竹林营造与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28-228. 被引量:2
-
3"嘉兴市优良笋用林开发"课题组.嘉兴市优良笋用竹林的开发技术[J].竹子研究汇刊,1991,9(2):68-74. 被引量:1
-
4王长新.笋用竹林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0(2):19-20. 被引量:1
-
5朱才熙.毛竹林笋用改造培育技术[J].农村百事通,1998(9):38-38.
-
6杜一新,赵沛忠.毛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4):43-43. 被引量:5
-
7代凤贵.四季笋用竹林开发利用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4,34(1):100-104. 被引量:1
-
8李根.如何培育笋用竹林[J].农村百事通,2003,0(9):31-32.
-
9周信炎,经仰贤,陈菊凤,魏忠田,何元荪.笋用竹林配套栽培技术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06,47(3):266-267. 被引量:2
-
10谢严冰,卢庭高,徐华潮.浙江省笋用竹病虫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5):53-56.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