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企业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61,共3页
Enterprise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8
-
1沈艺峰 贺颖奇.企业并购分析[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
2[5]杨燕青.购并:企业快速成长之道[N].解放日报,2000-09-12.
-
3[美]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等著.并购的艺术:尽职调查.郭雪萌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
4陈璐.我国公司购并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一个模型[J].当代经济科学,2000,22(4):22-27. 被引量:4
-
5朱筠笙.买壳上市、接管威胁与上市公司亏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1):54-58. 被引量:11
-
6徐源.企业文化的烙印[J].销售与市场,2001(3):40-41. 被引量:1
-
7盛通,周战锋.企业文化的传播与渗透[J].销售与市场,2001(3):44-45. 被引量:2
-
8李昌凰.商业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开发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1(4):35-36. 被引量:6
引证文献5
-
1俞剑,王晓飞.企业并购中的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2(13):148-149. 被引量:1
-
2李昌凰.策略联盟是商业自有品牌开发的最佳途径[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4(6):64-67. 被引量:1
-
3李昌凰,马爱军.策略联盟是商业自有品牌开发的最佳途径[J].生产力研究,2002(1):14-15.
-
4陈念,陈琪,胡艳.整合与企业并购效益的关系、计算与实现[J].工业技术经济,2003,22(2):94-95. 被引量:6
-
5陈元荧.多元化并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J].成人高教学刊,2004(1):25-29.
二级引证文献8
-
1何军红,张德鹏.自有品牌的整合传播透析[J].企业经济,2004,23(6):72-73. 被引量:3
-
2裴军红.透视并购隐性成本——文化融合成本[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12):128-129.
-
3施弘.企业重组绩效实证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4):9-11. 被引量:2
-
4陶涛.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市场论坛,2009(5):28-28. 被引量:1
-
5高霞,匡建超,王众.银行并购中风险因素识别及决策分析[J].财会通讯(中),2009(5):135-136.
-
6陶涛.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12):37-38. 被引量:1
-
7张喜征,谢悦,曹帅,梁家莉.契约条件下服务外包供应链知识共享协调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3):163-169. 被引量:2
-
8吴秋明.集成管理有效性的价值判断[J].工业技术经济,2003,22(5):71-73. 被引量:8
-
1张锐.企业成功并购五要诀[J].广东科技,2002,11(12):25-27.
-
2吴春艳.中小家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基于非正式组织视角[J].人才资源开发,2008(4):37-38. 被引量:2
-
3戴志强.民企“子承父业”继任模式的选择、风险及控制[J].改革与开放,2005(10):23-24. 被引量:1
-
4李转少,秦夏.借“中国名牌”之力 印建安欲打造陕鼓“国际品牌”[J].中国机电工业,2006(7):34-34.
-
5张锐.不成功的并购[J].百姓,2007(1):22-24.
-
6程晓刚.中国企业兼并的反思[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9):39-40.
-
7蔡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狂飙[J].金融经济,2005(5):22-23. 被引量:1
-
8兼并和收购是企业高速增长的唯一路径吗?[J].新理财(公司理财),2004(12):10-10.
-
9谭瑞.跨境收购为何成少败多[J].商学院,2013(7):100-101.
-
10邓莉,张宗益,李宏胜,刘伟.银行在公司控制权市场中的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8(1):88-99.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