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1999年第3期55-58,共4页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3
-
1穆凤良.英国的教师评价制度[J].中小学管理,1998(4):44-45. 被引量:3
-
2陆建明,高耀明.高校教师评价模式:问题及其修正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4,2(4):71-72. 被引量:8
-
3陆建明,韩琼.高校教师评价指标结构及其整合方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4(9):19-20. 被引量:2
-
4瞿葆奎.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
5杨金花.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9,15(A05):141-142. 被引量:4
-
6叶显发,王伶俐.关于教育评价实证范式的思考──兼议教育评价实施中的负效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5):106-109. 被引量:9
-
7魏红.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3):68-72. 被引量:85
-
8蔡永红.对教师绩效评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3):73-76. 被引量:96
-
9杨华.我国教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探析及解决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5):55-56. 被引量:15
-
10刘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12):28-32. 被引量:133
引证文献4
-
1鲁修红.国外教师评价的本土化利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S2):217-219. 被引量:3
-
2王万全,童健.关于教育评价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5,4(2):112-114. 被引量:2
-
3潘思东,周国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问题与改进[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3):92-95. 被引量:8
-
4韩传信.建立发展性的学校评价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20(4):91-93.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19
-
1吴结.高职专业设置评价体系的要素、模式及解释形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5(8):63-65. 被引量:14
-
2冯俊华,王恩宁.高职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建设改革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9):155-156. 被引量:3
-
3刘栋.医学院校授课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5):535-537. 被引量:1
-
4秦平.我国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错位及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6(4):27-29. 被引量:7
-
5王爱平,许燕.教师能力和个性特征与教学效果和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42-145. 被引量:5
-
6林丽丽,李武武.以绩效管理推动高校科研为企业服务[J].现代企业教育,2009(2):185-186.
-
7吴树雄.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33-34. 被引量:16
-
8卢立涛.试论发展性学校评价的内涵与特点[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4):12-17. 被引量:8
-
9吴结.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高等性”的回归[J].教育与职业,2011(2):13-15. 被引量:8
-
10陆宁宁.注重“发展”不断完善——评析发展性督导评价的成效与不足[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2):32-34. 被引量:1
-
1谢益明.与评价共舞,让自信飞扬[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5):77-77. 被引量:1
-
2王万全,童健.关于教育评价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5,4(2):112-114. 被引量:2
-
3曲振飞.简论中职学生多维交互式评价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5,0(58):174-174.
-
4郭蕊.MOOCs平台下虚拟学习社区管理模式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2):154-156. 被引量:1
-
5符得团,陈科,史海山.基于网络的研究生公共管理/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30(11):82-8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