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原局长王志宝在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被引量:2
出处
《防护林科技》
2001年第1期1-3,52,共4页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7
-
1谭荫初.湖南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综合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4,11(4):10-13. 被引量:6
-
2李含琳.论西部农业退耕计划的实施方略和政策支持[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9. 被引量:5
-
3贾达明.绘就新世纪林业建设的美好蓝图.中国绿色时报,2001-12-31
-
4张鲜堂.野蛮生产的代价:中国生态环境损失报告[N].中国经济时报,2002-03-26.
-
5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N].人民日报,2002-09-02(4).
-
6赵新泉,马艳娥.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J].林业资源管理,1999(3):36-39. 被引量:22
-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0(5):9-11. 被引量:3
-
8赵曦.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2):2-5. 被引量:9
-
9周生贤.突出布局调整 加速生态建设 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林业,2001(02B):3-12. 被引量:14
-
10彭珂珊.我国西部的生态问题与退耕还林[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1):100-106.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7
-
1何家理.退耕还林与秦巴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J].理论月刊,2004(9):161-163. 被引量:3
-
2何家理.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与问题研究[J].唐都学刊,2005,21(3):53-57. 被引量:10
-
3焦伟华,陈源泉,隋鹏,刘海军,高旺盛.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的指标体系初探——以免耕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77-81. 被引量:3
-
4郝高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理中生态私有对策实证分析——以榆林市佳县梁家岔村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28-32. 被引量:2
-
5马定谓,胡长青,邹冬生,李林,蔡小虎.湘西自治州主要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比较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30-733. 被引量:10
-
6王闰平,荣湘民,侯希红.能值分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以山西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3):331-334. 被引量:11
-
7张楠.“种房”与毁林开地的负外部性及政策差异分析[J].科教文汇,2009(32):244-244.
-
8焦伟华,何荧彬,张小栓,傅泽田,高旺盛.基于GIS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2):47-51. 被引量:4
-
9刘鸣达,赵曦,沈屏,王耀晶.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沈阳地区种植业生产资源消耗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0,29(7):1427-1431. 被引量:4
-
10笪志祥,杨英,方天纵.中国退耕还林背景和研究现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4):54-56. 被引量:6
-
1退耕还林工程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J].环境经济,2004(12):10-10. 被引量:1
-
2江泽慧.锐意改革 努力创新 开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林业科技工作新局面[J].林业科技管理,1999(4):1-8.
-
3刘昱君.充分利用除耕地以外的国土资源——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J].今日国土,2007(3):24-25.
-
4王志宝副部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开始时的讲话(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J].安徽林业,1995(C00):14-14.
-
5高伯发,戴开钧.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全国林业厅局长会在长沙召开[J].林业与生态,1994,0(1):30-30.
-
6黎丽.王志宝:情系祖国绿色[J].中国政协,2015(8):45-47.
-
7摆正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志宝在2004中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2004年11月10日)[J].中国林业产业,2004(12):20-23.
-
8李泽兵.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粮政策将改为补现金[J].草业科学,2004,21(11):34-34. 被引量:1
-
9陆遥.退耕工程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J].草业科学,2004,21(10):48-48.
-
10王可为.天水市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J].中国金融,2007(18):85-8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