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26,共2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同被引文献12
-
1章宗礼,顾振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指标[J].经济研究,1980,15(12):49-51. 被引量:4
-
2梅方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J].调研世界,1999(11):3-5. 被引量:36
-
3何如海,叶依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量和增量分析——基于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9):23-27. 被引量:23
-
4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1(4):68-78. 被引量:275
-
5周萍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6(12):138-139. 被引量:14
-
6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7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模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
8李志强.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及变化趋势分析[J].农业经济,2008(4):43-45. 被引量:6
-
9葛菁华,董景奎,胡勇,孙秋.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测评与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7994-7996. 被引量:9
-
10高迎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J].农业经济,2000(12):26-27.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6
-
1谭莹,王红,沙文彪.内生增长、专业化分工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内转移[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170-174.
-
2汤进华,陈志,郝汉舟,宋成舜,韩冰华.湖北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关系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1):5481-5488. 被引量:2
-
3范树学.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J].南方农业,2018,12(11):102-103. 被引量:3
-
4康翠玉,史桂芬,刘云达.“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性研究--以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25-136. 被引量:3
-
5张明聪.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3):262-264.
-
6周龙,何蒲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245-249. 被引量:3
-
1廖思,罗宣美,黄山.重庆市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J].重庆经济,2004(7):20-23.
-
2彭荣胜.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和实现途径[J].农村经济,2004(12):60-62.
-
3刘召勇,冯先志,张广宇.农村市场嬗变的结构特征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1999(9):67-70.
-
4何炼成.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J].经济改革,1999(4):73-74.
-
5崔如海.知识经济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J].淮海经济开发,1999(8):35-37.
-
6叶开元,张旭.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与思考[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6):11-12. 被引量:2
-
7坚定信心 抢抓机遇 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5):36-37.
-
8胡静,薛丹丹,李姝.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1):137-139. 被引量:2
-
9商伟,高倩.中国“三农”问题探析[J].管理观察,2009(23):318-318.
-
10黄瑞.敢为先的勇气和智慧从哪里来[J].今日教育,2010(6):3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