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北法学》
2001年第4期128-130,共3页
Hebei Law Science
参考文献11
-
1朱寿彭.光绪朝东华录[M].中华书局,1984.
-
2寄簃文存·删除律例内重法折[M].
-
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M].
-
4寄簃文存·薛大司寇遗稿序[M].
-
5.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479.
-
6苏亦工.重评清末法律改革与沈家本之关系[M].法律史论集(第一卷)[C].法律出版社,1998.
-
7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正中书局,1937.
-
8[德]萨维尼·论当供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A].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10候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7.
共引文献126
-
1王瑞,郭大松.清末礼法之争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96-100. 被引量:4
-
2罗浩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现代文明发展新道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7. 被引量:1
-
3戚其章.刘步蟾冒功说质疑[J].探索与争鸣,2005(1):27-29.
-
4邹巅,肖玉林.《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43-45. 被引量:2
-
5郜绍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4):91-95.
-
6娄丽芝.15世纪中西航海活动比较——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3-17.
-
7李仕文.和谐、合力、活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6):56-60.
-
8吴太胜.技术伦理的理论诠释与工科院校德育的实践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82-83. 被引量:2
-
9杨清涛.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的视角看人民内部矛盾的地位和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6):76-79. 被引量:1
-
10杨冬磊.旧权威的衰亡——清末新政改革的瓶颈[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70-7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92
-
1李静.法律移植中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互动──辛亥革命时期法制建设的启示[J].当代法学,2001,15(9):15-18. 被引量:4
-
2袁兆春.中国传统宗法家族观念在当代的表现及影响[J].河北法学,2001,19(5):2-5. 被引量:5
-
3魏崴.北魏法律的封建化进程[J].文史杂志,2001(3):70-71. 被引量:4
-
4吴景平.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关系[J].史学月刊,2001(2):78-87. 被引量:18
-
5黄瑞生.历史的“补白”──读杨木生《中央苏区法制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1,21(6). 被引量:1
-
6于志刚.简论台湾地区的附属刑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14(2):93-103. 被引量:10
-
7胡仁智.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教育改革立法刍议[J].现代法学,2001,23(4):136-142. 被引量:2
-
8赵娓妮.清末中西竞争语境下的刑律修订[J].社会科学研究,2004(4):117-122. 被引量:1
-
9邓智旺.旧桂系时期广西审判制度述评[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1):20-23. 被引量:1
-
10黄银生.中央苏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初探[J].福州党校学报,2001(3):65-6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
1熊谋林,刘任.大清帝国死刑文明考:基于律例的数据重格[J].河北法学,2022,40(9):15-61. 被引量:3
-
2曾宪义,赵晓耕.2001年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2(1):8-15.
-
3谭志云.1979年以来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江海学刊,2005(4):155-162. 被引量:2
-
4严文强.清末礼教派法律思想的理性思考[J].江汉论坛,2007(1):62-65. 被引量:6
-
5陈琛.清末“礼法之争”对司法实践的影响[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6):69-72.
-
6白雪峰.唯物史观下的“法律移植主义”——从中国近代法学领域的两大问题说起[J].理论月刊,2018(8):80-9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张中秋,陈煜.2007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11(3):150-160. 被引量:1
-
2刘昕杰.“中国法的历史”还是“西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9(4):86-91. 被引量:25
-
3韩伟.习惯法视野下中国古代“亲邻之法”的源起[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17(3):72-82. 被引量:13
-
4张立胜.论劳乃宣的“以礼入法”思想[J].船山学刊,2011(4):157-160. 被引量:2
-
5周向阳.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应用——从民法典的编纂谈起[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7):82-86.
-
6王文俊.清末报律研究[J].西部公安论坛,2018,16(1):10-15.
-
7谭玲.从《大清新刑律》看礼法之争[J].湘潮(理论版),2011(9):35-36.
-
8刘昕杰.中国法律史研究对象与素材的再思考[J].法律史评论,2009,2(1):192-206.
-
9姚万勤.我国古代刑法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当代传承[J].人民检察,2023(3):48-52. 被引量:1
-
10刘仁文.再论强化中国刑法学研究的主体性[J].现代法学,2023,45(4):90-109. 被引量:10
-
1范仲琪.浅析清末礼法之争[J].凉山大学学报,2003,5(1):47-49.
-
2谈知诚.清末礼法之争的反思[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25):1-2.
-
3杨林生.清末礼法之争探析[J].理论月刊,2002(10):25-26. 被引量:2
-
4罗涛,封雯.清末法理派和礼教派再评价[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8):19-19.
-
5任继新,张桂霞.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述论[J].船山学刊,2009(1):38-41. 被引量:3
-
6刘乾坤.简析清末“礼法之争”[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0(8):236-238.
-
7钱广福.浅谈清朝末年刑法的现代化历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6):16-17.
-
8朱声敏,粟勤生.对清末变法修律的一些思考[J].网络财富,2009(16):142-143.
-
9柴荣.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法律思想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2007(2):152-157. 被引量:7
-
10艾永明.清末修律的“中外通行”原则[J].法学研究,1999,21(6):142-148.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