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南方山区的荒漠化现象值得重视
被引量:2
出处
《中国林业》
2001年第03B期30-30,共1页
Forestr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64
-
1张殿发,王世杰,李瑞玲.诌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制约机制[J].中国沙漠,2001,21(z1):1-5. 被引量:8
-
2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J].中国沙漠,2004,24(6):689-695. 被引量:113
-
3蒋升涌,农乐政.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12):31-34. 被引量:4
-
4胡胜华,赵轶.浅谈贵州峰丛山地地区土地石漠化及其治理[J].中国水土保持,2005(2):27-28. 被引量:11
-
5王祖芳,姚小华,任华东.富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与治理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38-41. 被引量:4
-
6慈龙骏.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1994,9(4):289-303. 被引量:121
-
7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2):177-182. 被引量:118
-
8李阳兵,谭秋,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27-34. 被引量:73
-
9刘淑珍,柴宗新.四川省土地荒漠化初步分析[J].国土经济,1996(1):30-34. 被引量:2
-
10张煜星.论荒漠与荒漠化程度评价[J].干旱区研究,1996,13(2):77-80. 被引量:22
二级引证文献13
-
1王金叶,马永俊,江泽平.甘肃省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及成因探析[J].中国沙漠,2005,25(3):427-432. 被引量:15
-
2罗晓云,王萍.GIS与RS在荒漠化调查评价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17(12):286-287.
-
3李阳兵,姜丽,白晓永.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3):395-399. 被引量:18
-
4张克锋,李宪文,张定祥,彭晋福,陈健,宇振荣.中国土地资源退化时空变化分析[J].环境科学,2006,27(6):1244-1251. 被引量:17
-
5朱丽.关于荒漠化问题的几点想法[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9(1):74-76.
-
6刘新春.关于荒漠化研究几个问题的探讨[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1):27-31. 被引量:5
-
7宁静,张树文,王蕾,匡文慧.资源型城镇土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4):77-84. 被引量:5
-
8李代琴,周智,代勇,高健强,冉辉,熊慧芳,高振.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蛇莓引种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0,4(6):140-144. 被引量:3
-
9张思冲,李丽娜,叶华香.大庆市土地退化成因及生态恢复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12,21(6):179-185. 被引量:1
-
10周玉俊,夏天才,杨妍.西畴县石漠化现状、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J].环境科学导刊,2013,32(A01):72-74. 被引量:3
-
1张士亮.土地荒漠化与防治[J].生物学教学,2001,26(10):39-40. 被引量:1
-
2李天跃,许立宏.宁夏封山禁牧的成效与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7,48(3):74-75. 被引量:2
-
3赵亚伟.以色列防治荒漠化的办法对我们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4):55-56. 被引量:4
-
4孟庆贵.贵州的石质荒漠化现象——人类制造的又一生态灾害[J].地理教育,2001(5):46-46.
-
5高华,何亦红.荒漠化威逼全球[J].中国科技画报,2002(7):42-44.
-
6贾丽娜.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7,15(3):102-102. 被引量:2
-
7我省土地石漠化严重治理亟待加强[J].云南农村经济,2002(6):45-45.
-
8陈治华.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2004,29(2):34-36.
-
9舒莹,李爱贞,郭笃发.黄河故道区荒漠化现状、成因及综合治理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冠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56-57. 被引量:1
-
10李凯灿.从历史角度看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现象[J].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1):92-9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