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F003-F003,共1页
Bulletin of Biology
同被引文献84
-
1袁海英,廖康,潘俨.芦荟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54-57. 被引量:2
-
2于金玲,梁颖,杨策,宁淑香,姜长阳.关苍术组织培养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60-61. 被引量:19
-
3马瑞霞,张坤朋,路志芳.芦荟茎尖离体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73-1173. 被引量:6
-
4李琳,钟昌松,周香,王万军.活性炭在库拉索芦荟(Aloe vera)的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1):105-107. 被引量:10
-
5铁军,金山,白海艳,吴志萍.六种芦荟属(Aloe L.)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描述[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5):7-10. 被引量:8
-
6孝玉琴,翟羽伸.日本芦荟的加工利用[J].现代化工,1994,14(11):44-48. 被引量:5
-
7刘用生,李友勇.植物组织培养中活性炭的使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3):214-217. 被引量:190
-
8杨婷婷,罗晓芳.芦荟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16-19. 被引量:6
-
9朴泰浩,安基哲,金今松,张松子,金永日.芦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4,13(1):45-46. 被引量:13
-
10朴泰浩,赵成顺,安基哲,尹昌连,金永日.芦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改进[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4,13(4):44-4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0
-
1张红,李冬梅,苏荣存,贾海会.库拉索芦荟的组培与快繁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4,34(6):51-51.
-
2铁军,丁香.华芦荟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长治学院学报,2005,22(5):6-7. 被引量:2
-
3龙文兴,杨小波,戚美英,李东海,郭涛.芦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36(1):70-74. 被引量:5
-
4安永辉,薛俊,魏健.芦荟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123-12124. 被引量:8
-
5宛淑艳,袁迎,陈春莲.中华芦荟的离体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382-4383. 被引量:2
-
6于春叶,马慧,张丽,田秀艳,钱浩洲,钟鸣,郭志富,陈丽静.4个芦荟品种离体快繁技术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9(4):13-16. 被引量:2
-
7李佳,王震宇,乔彬,张智源.木立芦荟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29(2):4-7. 被引量:3
-
8牛亚玲,董健.芦荟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0957-20958. 被引量:2
-
9铁军,斯琴巴特尔,满都拉.不夜城芦荟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2(2):165-167. 被引量:7
-
10陈惠娟,王永军,王俊峰,李彦华,杨淑珍.浅析影响中华芦荟组培苗芽诱导及生根的因素[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1):56-60.
二级引证文献23
-
1张道权,郭思桃,丁勇.大田芦荟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0,27(12):1639-1640. 被引量:1
-
2铁军,丁香.华芦荟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长治学院学报,2005,22(5):6-7. 被引量:2
-
3龙文兴,杨小波,戚美英,李东海,郭涛.芦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36(1):70-74. 被引量:5
-
4丁婷,马庆,项艳.红景天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224-227. 被引量:5
-
5安永辉,薛俊,魏健.芦荟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123-12124. 被引量:8
-
6于春叶,马慧,张丽,田秀艳,钱浩洲,钟鸣,郭志富,陈丽静.4个芦荟品种离体快繁技术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9(4):13-16. 被引量:2
-
7王敏.芦荟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0(4):13-15. 被引量:7
-
8李佳,王震宇,乔彬,张智源.木立芦荟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29(2):4-7. 被引量:3
-
9李慧.黄瓜新品种宁运3号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563-2564. 被引量:1
-
10牛亚玲,董健.芦荟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0957-20958. 被引量:2
-
1姬广海,吴亚鹏,张乃明,杨云亮.芦荟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7,37(2):207-209. 被引量:18
-
2吉建生.具有开发价值的芦荟品种[J].农村科学实验,1999(10):22-24. 被引量:2
-
3齐绍武.我国芦荟的主要栽培品种及栽培方式[J].湖南农业科学,2000(6):38-39. 被引量:5
-
4顾文祥.适合产业化发展的芦荟品种[J].农村百事通,1999(9):19-20.
-
5李锦馨,冯梅.芦荟的药用功效及其开发利用[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9,20(4):75-79. 被引量:57
-
6芦荟产业专业委员会聘请顾问的决定[J].中国农村科技,2005(11):54-54.
-
7我国芦荟产业发展概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8(12):4-4.
-
8朱永莹.芦荟及其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2):31-35. 被引量:5
-
9刘承训.芦荟的栽培与加工[J].农家参谋,2004,0(6):20-20.
-
10刘大勇.芦荟属内种群的分类[J].农村科学实验,1999(1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