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对《彷徨》审美感受的多层性
-
1罗新河.钱钟书论文学的接受主体[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8(6):43-45.
-
2张震.论文学欣赏[J].岱宗学刊,1998(2):10-13.
-
3郭广银.道德主体的多层性和道德标准的客观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9,26(3):71-76.
-
4王莹.生命力的呼唤——对《彷徨》的另一种阐释[J].参花(下),2014(5):112-113.
-
5李培培.试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凉蕴藉之美[J].文艺生活(中旬刊),2009(6):57-57.
-
6徐蕊.从向田邦子的小说《阿哞》看日本的“茶间”文化[J].电影评介,2014(22):89-90.
-
7马振华.幻想·移情·认同——浅析文学接受主体的几种心理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8,0(S1):190-190.
-
8丁光梅,赵晶.论网络传播对文学接受主体心态的影响[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4):46-49. 被引量:1
-
9徐小平.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老人与海》主题探幽[J].黄山学院学报,2000,2(2):69-70.
-
10晓峰,晓燕.渐悟、顿悟和思维、想象──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审美心理举隅[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7,13(4):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