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39,共4页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16
-
1方创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基本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3):36-42. 被引量:5
-
2胡文国,吴栋.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4):68-76. 被引量:43
-
3彭五堂.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问题,2005(11):7-9. 被引量:8
-
4宋林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通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J].江海学刊,2006(1):65-71. 被引量:11
-
5何炼成,白永秀.中国西部区域市场经济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
6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
7熊健.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因素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7,18(1):42-44. 被引量:14
-
8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4):14-24. 被引量:169
-
9白永秀.关于西部大开发中政策支持的几个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0(1):10-16. 被引量:40
-
10梁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2000,23(7):50-56. 被引量:41
引证文献5
-
1谢勇.新疆六所绿色大学齐亮相[J].新疆环境保护,2006,28(2):50-50.
-
2戚威,李海东.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因的灰色关联分析[J].价值工程,2007,26(10):10-13. 被引量:1
-
3白永秀,郭俊华.西部大开发中要处理好的十个关系[J].经济管理,2002,28(3):53-57. 被引量:4
-
4张忠慧,耿改智.加强西部开发中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6):30-31.
-
5麻元元,王旭萍.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1):61-6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7
-
1白永秀.西部大开发五年来的历史回顾与前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1):5-13. 被引量:21
-
2冯晓宪,王彦梅.高技术产业与西部经济增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40-45. 被引量:3
-
3苏高华,陈方正,郑新奇.基于系统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117-120. 被引量:21
-
4何志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部发展新机遇[J].商场现代化,2014,0(30):141-143.
-
5刘阳.浅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意义[J].时代经贸,2015,13(21):94-95.
-
6陈太明.西部大开发的福利效应差异研究[J].投资研究,2017,36(6):49-63.
-
7田宗会,清松,中和.新时代涉及民族领域的重大决策: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1):147-151. 被引量:2
-
1吉向国.包头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S2). 被引量:1
-
2林成.新常态视域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机遇[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5,28(2):16-20. 被引量:5
-
3李国强.对产业集群促进因素的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07X):220-220.
-
4庄青松.东南亚和非洲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09(39):67-69. 被引量:1
-
5马建堂.也谈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与王勤同志商榷[J].经济问题,1984(2):34-36.
-
6张玉利,郭永清.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剖析——浙江与天津发展背后的思索[J].上海投资,2006(12):52-57.
-
7闻凤兰,董才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发展我国知识经济[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2):73-76.
-
8王郡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及启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8(5):52-54. 被引量:3
-
9梁香青,魏浩.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2005(6):107-113. 被引量:2
-
10王康熙.社会文化背景对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途径——基于对自我发展能力概念的解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3):7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