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城市金融》
2001年第8期49-50,共2页
China Urban Finance
同被引文献12
-
1石新武.资信评估的理论和方法[J].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
2中国银行教育部.中国银行信贷评级[R].,2001..
-
3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
4陈忠阳.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发展探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10):14-19. 被引量:29
-
5毛晓威,巴曙松.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1(4):45-51. 被引量:44
-
6金瑜铭.浅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立法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2(1):59-65. 被引量:8
-
7汪芹.发展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J].财经研究,2002,28(3):51-56. 被引量:7
-
8武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与策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3(3):40-43. 被引量:18
-
9蔡华,王桂芳,杨更耀.关于构建我国商业银行IRB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3,17(4):96-98. 被引量:1
-
10张庆,石静.新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评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3):28-30. 被引量:9
-
1罗春婵.微型金融评级的特殊性及对我国的启示[J].征信,2013,31(9):36-40. 被引量:1
-
2赵永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简介[J].金融电子化,1999(7):6-8.
-
3史缅纳.德国信贷技术风险评系统简介[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9):59-60.
-
4郜彦伟.探寻高收益债的信用风险(上)[J].证券导刊,2014(16):89-95.
-
5薛沁园.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在企业债信用评级财务指标体系构建中的运用[J].商,2014,0(41):162-162.
-
6郑敏.2007,炼化翻身?[J].中国石油石化,2007(4):26-27.
-
7蒋晶,陈渠亮.我国证券公司股票评级有效性的经验研究——基于股价同步性与预测准确性[J].中国商论,2013,0(6X):97-98. 被引量:1
-
8周天宇,谢刚.担保贷款凭证(CLO)[J].金融论坛,2007,12(11):64-64.
-
9刘元.美国债券评级制度与评级方法浅谈[J].金融研究,1988(3):58-63.
-
10张雷.澳大利亚中央银行新的支付清算系统──“RTGS”系统简介[J].国际金融研究,1997(1):55-5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