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现代性的中国形态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被引量:2

Modern Chinese Formation and Post-modernism Problem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所实现的是现代性的中国形态。这种形态上的现代性虽然在短时期内爆发出了巨 大的能量,但由于只强调群体主体性而忽略个体主体性而有根本性的欠缺,其结果是中国人的个体主体性尚未普遍地生 成。1976年以后的改革意在于创造新的经济体制,解放人的个体主体性,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解放个体主体性对于中 国具有巨大意义。由于建构个体主体性的工作在中国还远未完成,所以,中国在引入后现代主义时必须有所选择:后现代 主义消解个体主体性的主张对中国人来说来得太早了,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和守护自然的思想,对于生态危机已经 非常严重的中国则有巨大的意义。所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必须同时吸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精华,而不能追求纯粹
作者 王晓华
出处 《探索》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41,共4页 Prob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0(5):133-150. 被引量:196
  • 2杨春时.“现代性批判”的错位与虚妄[J].文艺评论,1999(1):22-24. 被引量:8
  • 3“通”这里应为“捅”。显然民工作者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而写了错别字,但这也说明以征服自然为核心的现代性观念在当时的中国是多么深入人心。
  • 4《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849页。
  • 5在总结中国形态的现代化时,我们不能忽略下面的事实: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使得原本单一的现代化形态分化为两个分支——资本主义形态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形态的现代化。汪晖对这点似乎重视不够。
  • 6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 7海德格尔《通向语言之路》,英文版,Harper&Row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第84页。
  • 8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出版。
  • 9.《诗·语言·思》[M].,.第157页.

共引文献214

同被引文献15

  • 1樊浩.“德”—“育”生态论[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16-23. 被引量:39
  • 2万俊人.“现代性道德”的批判与辩护[J].开放时代,1999(6):31-36. 被引量:7
  • 3沈语冰.现代性:尚未开始的方案--关于〈透支的想像〉的对话[J].边缘,2003,(2-3).
  • 4任剑涛.现代性、历史断裂与社会文化转型[J].厦门大学报(哲社版),2001,(1).
  • 5[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
  • 6[8](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64.
  • 7[9](美)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360.
  • 8[11](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6-127.
  • 9金生鈜.二十世纪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梳理[J].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发言稿),2003,(9).
  • 10[13]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 :文汇出版社,2003.335.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