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芦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初探
出处
《宁夏农林科技》
2001年第3期36-37,共2页
Journal of Ningxia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李伟,董勇.芦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14-117.
-
2徐榕敏,易燚波,阙瑞琦,岑亮,孙焕顷,唐云明.芦荟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纯化与部分性质(英文)[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3):126-131. 被引量:2
-
3苏敏.中华芦荟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规范[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1):52-53. 被引量:2
-
4鲍思伟,廖志华,陈敏,谈锋.用正交设计法筛选中华芦荟丛生芽诱导的最优培养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2):177-180. 被引量:5
-
5钱和,姚卫蓉,谢云飞,应丹瑜.开发芦荟质量关键技术 促进芦荟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5,0(4):60-61.
-
6代建丽,张国彬,王雪,程曦.芦荟叶片的取材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94-95. 被引量:1
-
7刘洋,李斌,伍小兵.芦荟组织培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7,53(3):96-97. 被引量:5
-
8梁称福,范适,李学松,叶勇,周安刚.芦荟试管苗生根试验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6,24(2):26-28. 被引量:2
-
9梁红艳.中华芦荟离体快繁技术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117-119.
-
10林加根,吴松海,王传福.中华芦荟组培快繁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88-188.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