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乡人口迁移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被引量:22
出处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1-65,共5页
Chinese Rural Economy
参考文献3
-
1胡荣华.农户兼业行为研究[J].农业经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7).
-
2蔡Fang.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理论经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7,(8).
-
3陈阿江.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J].社会学研究,1997(1):35-43. 被引量:33
共引文献32
-
1许德友.社会流动与流动渠道:农民城市打工现状的理论解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25-29. 被引量:9
-
2胡治宇.从冲突论视角看农民工就业不平等现象——来自长沙市的一项实证研究[J].科学时代,2009(2):5-9. 被引量:1
-
3袁洪亮.当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下的农民外出就业动因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14-15. 被引量:1
-
4许德友.中国农民工现阶段的社会流动——一个基于社会流动渠道的理论解释[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0(1):25-30.
-
5蔡志海.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关系”运用[J].青年探索,2002(2):35-39. 被引量:4
-
6刘林平,万向东,王翊.二元性、半合法性、松散性和农民工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63-68. 被引量:25
-
7肖云,蔡旺春.农民工如何实现从土地保障向制度保障转变[J].经济与管理,2005,19(3):45-48. 被引量:6
-
8陆德梅.职业流动的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对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社会,2005,25(3):101-115. 被引量:21
-
9徐杰舜.中国农民守土与离土的博弈──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的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12-16. 被引量:13
-
10赵建政.提高企业高层决策效能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03S):110-111.
同被引文献164
-
1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7(4):126-137. 被引量:55
-
2蔡荣鑫,何洁.人口迁移,特困山区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清远市石灰岩特困山区人口迁移的调查与思考[J].调研世界,1999(8):12-14. 被引量:2
-
3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 被引量:56
-
4衣光春,徐蔚.对托达罗模型前提、变量及政策含义的新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36-40. 被引量:13
-
5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J].人口研究,2001,25(5):9-17. 被引量:44
-
6李仲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J].人口与经济,2004(6):41-46. 被引量:4
-
7汪小勤,李金良.教育投资与农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5):44-49. 被引量:29
-
8李飞,孙峰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5):59-63. 被引量:21
-
9张广宇,杜书云.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与农民外出动力:理论分析和模型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5(1):33-39. 被引量:35
-
10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1,25(1):56-61. 被引量:98
引证文献22
-
1王国霞,曾磊.县域经济水平下的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17):22-24.
-
2张俊刚.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0(3):26-31. 被引量:1
-
3张佑林.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2):69-71. 被引量:12
-
4牛叔文,曲玮,杨振.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阶段及其机制分析[J].开发研究,2005(3):26-28. 被引量:6
-
5丁守海.城市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效应的区域比较[J].经济科学,2006(2):34-42. 被引量:4
-
6丁守海.城市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效应的区域比较[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06(8):86-92.
-
7白云涛,甘小文.劳动力迁移的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06,25(8):22-23. 被引量:1
-
8黎元生.改善就业状态: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关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3-117. 被引量:1
-
9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1):104-110. 被引量:135
-
10岳冬冬,王征兵.农民工进城的理性决策理论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7,53(2):156-15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12
-
1赵成章,龙瑞军.祁连山地牧民经济收入变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z1):38-42. 被引量:4
-
2丁守海.劳动剩余与工资上涨条件下的工业化[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7(1):31-58. 被引量:3
-
3颜明.青年走出村庄的选择:基于云南山区农村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8(6):28-34.
-
4陈会玲,杨丹,汪段泳.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的构建[J].消费导刊,2008(8):28-29.
-
5张俊刚.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0(3):26-31. 被引量:1
-
6张琳,盛秀婷.城市化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5,32(5):132-137. 被引量:2
-
7刘灵芝.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4(7):89-90. 被引量:10
-
8陈国强.东西部劳动力流动障碍的人力资本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3,24(4):113-119.
-
9余国忠,林静一.豫南地区乡镇劳务输出的个案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27-30. 被引量:1
-
10罗子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探讨:以洛阳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6(04S):201-202.
-
1李惠娟.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南方经济,2001,30(9):47-49. 被引量:15
-
2陈靖华.浅析汽车消费市场[J].价格月刊,2006(6):35-36. 被引量:2
-
3杨永华.中国工业部门扩张可能已近极限[J].经济学家,2003(3):121-122.
-
4卢向虎.制度是如何阻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论制度对城乡人口迁移的作用机理[J].调研世界,2005(6):30-32. 被引量:21
-
5王宗祥,王兰芳,马继洲.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劳务产业调查[J].甘肃金融,2011(3):57-59.
-
6张永丽,李意.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代际差异研究[J].开发研究,2014(2):99-103. 被引量:4
-
7谢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1(10):31-31.
-
8任贵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65-68. 被引量:4
-
9孙本良.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1):24-29.
-
10国家经委预测今年工业走势[J].现代商贸工业,1994,0(3):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