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东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4-15,共2页
Shandong Education Research
共引文献15
-
1蓝同磊.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反思与重构[J].文教资料,2007(24):51-53. 被引量:2
-
2王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生长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3):29-33.
-
3江丽霞,黄志华,周光礼.高等教育病理学理论构建——之病因及发病机制理论框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5):704-705. 被引量:3
-
4卢真金.教育病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7(6):104-111. 被引量:9
-
5余江敏.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定向探索策略探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6):99-100.
-
6蓝同磊.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及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J].教育与职业,2008(8):82-84.
-
7邱悦颜.教育病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10,26(3):38-42. 被引量:3
-
8王传金.论教学中的人际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94-97. 被引量:1
-
9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4):66-70. 被引量:17
-
10宋晶.职业教育文化探源——历史的视角[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3-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0
-
1李强.浙江省平湖市农村初中小班化教学改革诊断性评价——以浙江省平湖市行知中学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14(2):24-28.
-
2杨中枢.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4(2):107-111. 被引量:12
-
3杨中枢.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12,33(4):103-107. 被引量:97
-
4樊文霞.小班化教育的“可能”与“难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28(12):6-9. 被引量:3
-
5张国林.班级规模对教育均衡化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6-29. 被引量:4
-
6王晓莹.小班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选择[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4):14-16. 被引量:2
-
7黄丽婵.浅谈小班教学在职业中学教育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251-251. 被引量:3
-
8谢丽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探索,2013(5):110-112. 被引量:15
-
9魏龙.小班化:促进农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标志[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20-20.
-
10孙友娟.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生物教学的优势[J].学园,2013(32):141-141.
-
1杨庆余.略论校本研修的核心价值[J].现代教学,2012(1):28-29. 被引量:1
-
2程新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教育创新的5个层面[J].科学咨询,2003(14):5-7.
-
3边新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06,5(5):69-70.
-
4李文光,张文兰,何克抗.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23(10):26-30. 被引量:25
-
5曾颖,郑淮.略论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转变[J].现代教育论丛,2007(7):6-9. 被引量:1
-
6高传平.浅谈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2015(15):8-8.
-
7王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及实施途径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15):39-39.
-
8谢翌,马云鹏.关于课程实施几个问题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4):32-36. 被引量:12
-
9何春玲.英法两国教育督导制度及启示[J].浙江教育科学,2001(5):58-61.
-
10周朝成,李敏.网络化教育的几点哲学层面思考[J].教育科学,2000(3):34-36. 被引量: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