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重诉凡·高:版权侵权法律救济中版权保护范围悖论的解决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37
-
1李雨峰.思想/表达二分法的检讨[J].北大法律评论,2007,8(2):433-452. 被引量:64
-
2北川善太郎,渠涛.网上信息、著作权与契约[J].环球法律评论,1998,20(3):40-49. 被引量:79
-
3史可荣.谈剽窃的认定[J].法学评论,1991,9(5):65-67. 被引量:5
-
4朱慧,史晋川.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1(6):17-21. 被引量:3
-
5许超.从德国法看我国著作权赔偿制度[J].政治与法律,2004(5):74-78. 被引量:15
-
6刘星.重新理解法律移植——从“历史”到“当下”[J].中国社会科学,2004(5):24-36. 被引量:84
-
7沈弘.试论早期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剽窃”问题[J].国外文学,2001(2):45-51. 被引量:5
-
8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的调查报告(下)[J].电子知识产权,2005(6):42-44. 被引量:10
-
9上海法院确定侵犯知识产权赔偿数额的司法实践[J].人民司法,2006(1):15-16. 被引量:23
-
10李国庆.侵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讨[J].法学评论,2006,24(2):140-146. 被引量:9
引证文献5
-
1朱慧,史晋川.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1(6):17-21. 被引量:3
-
2冯晓青,易艳娟.“‘飘’过留痕”——从两大案例看改写作品与合理使用的关系[J].电子知识产权,2004(11):49-51. 被引量:9
-
3杨涛.完善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基于比较法视野的研究启示[J].时代法学,2010,8(1):74-81. 被引量:9
-
4吴义龙.剽窃、学术规范与版权侵权[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7(1):175-185. 被引量:6
-
5杨涛.知识产权侵权获利赔偿制度的完善路径[J].现代法学,2020,42(5):94-107.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36
-
1孙昊亮,崔永进.新业态下知识产权审判中的“定性”与“定量”[J].私法,2023(3):141-162.
-
2冯晓青,易艳娟.“‘飘’过留痕”——从两大案例看改写作品与合理使用的关系[J].电子知识产权,2004(11):49-51. 被引量:9
-
3郑飞云.论“合理使用”在网络环境下的使用界定[J].科技广场,2007(2):236-239.
-
4于玉,纪晓昕.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论坛,2007,22(3):90-96. 被引量:29
-
5张建平,杨晓林.从《漂亮女人》到《馒头血案》:戏仿作品的合理性判断[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6):28-34. 被引量:2
-
6孙静.续写作品著作权问题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8(10):15-18. 被引量:2
-
7刘祥国,周玉林.数字化时代中国版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141-144. 被引量:1
-
8何中龙.著作权法定赔偿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19):60-60.
-
9徐玲.论模仿讽刺作品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考量[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3):50-52. 被引量:1
-
10邵眺眺,梅宇宏,沙晓亮.论山寨现象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4):82-85.
-
1张柳坚.兼容性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范围的影响[J].著作权,2000(2):19-21. 被引量:1
-
2保罗.爱德华.盖勒,张晓都,郑成思.广重诉凡高:版权侵权法律救济中版权保护范围悖论的解决[J].科技与法律,2000(1):114-121.
-
3郑成思.“形式”“内容”与版权保护范围[J].中国法学,1991(6):93-98. 被引量:7
-
4张晓都,盖勒,.保.广重诉凡.高:版权侵权法律:救济中版权保护范围悖论的解决(上)[J].著作权,2000(3):10-18.
-
5谁是作者?[J].广东牙病防治,2007,15(2):71-71.
-
6谭嘉颖.试论数字图书馆中著作权合理使用[J].中外企业家,2011(6X):163-164.
-
7马远文.你被点名了[J].足球俱乐部,2009(10):75-75.
-
8朱慧,史晋川.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1(6):17-21. 被引量:3
-
9李尧.软件祭起版权保护之剑──某研究所诉太原某计算机公司软件侵权案剖析[J].科技成果纵横,2000(6):20-21.
-
10数字天下[J].数学教学通讯(数学金刊)(高考),2008(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