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4期70-76,共7页
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二级参考文献8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86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3页.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共引文献214
-
1张洪武.协商民主:作为社会整合的同意政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3-7.
-
2劳凯声.从多学科、跨学科视角理解教育法的部门法定位及其法典化问题[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23(1):1-13.
-
3洪海林.世纪民法典的社会基础——从乡土社会走向市民社会[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4(5):17-20.
-
4姜涌.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和现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51-56. 被引量:6
-
5姚保松.论经济法利益观对民法缺陷的弥补[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4):88-91. 被引量:4
-
6李婷.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J].社科纵横,2004,19(5):63-64. 被引量:1
-
7李伟峰.论合作契约理念在经济法中的确立与展开[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3):67-70.
-
8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5):67-81. 被引量:268
-
9王宏英.构建以税收的人性化色彩为表征的中国公民社会[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4):102-106.
-
10古立峰,周洪波.论邓小平的法治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7):116-118.
-
1王世达,鞠波.毛泽东的社会存在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0(4):93-96.
-
2肖力.“三个代表”是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1):5-6.
-
3曹书,曲艳红.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价值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4):237-238.
-
4孙德林.马克思的社会本位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5):43-45. 被引量:1
-
5盛小伟.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J].群众,2006(7):54-55.
-
6孙力.中国梦:社会主义的共享梦[J].思想理论教育,2013(9):4-8. 被引量:10
-
7赵晓洁,崔晨秋.论经济法的社会性[J].消费导刊,2008,0(11):148-148. 被引量:2
-
8汪晓月.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思想的现实启示[J].赤子,2015(10Z).
-
9李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产生[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2):207-207.
-
10龚亮.浅议经济法的基本原则[J].理论与当代,2009(2):2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