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预算编制,唐初,由于租庸调制的巩固发展,国库收入得到基本保证,因而确定了比较周密的预算制度。武德元年三月令“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为省,户部总而领焉”。(《旧唐书卷43第1825页)编制方法是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汇编,最后由户部总其成,州县籍簿要上报五份,省籍上报一份到户部,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讫,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所须纸笔装潢,并皆出当户内口,户别一钱。其户每以造籍年预定为九等,便注籍脚,有析先新附者,于旧户后以次编附”。(《唐会要》第1848页)这结编造预算作了详细的时间规定。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户部尚书李林甫秉政,认为每年编制一次预算,不仅工作麻烦,而且所费很多,于是作了重要改变:“有不稳便于人,非当上所出者,随意沿革,务从允便,即人知定源,政有常文,编成五卷,以为《长行旨符》,省事司每年但据应支物数颁行,每州不过一两纸,仍附驿送敕,”(《通典》即以《长行者符》作为征收依据,不须每年编制一次预算。每年如果有临时性项目,仍须单独编造,这样,可以简省很多事,但到安史之乱时藩镇割据,就谈不上编造预算了,天宝三年改年为载,规定造籍记岁月称若干载,这年二月制天下籍造四本,京师、东京、尚书省、户部各贮一本。天宝十二载(753年)停送东京籍,据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史官李吉甫等撰《元和国计薄》统计,虽然有部分地区恢复了预算,但到宗字(公元847-858)时又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