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教育亟诗创新
-
1戴华兴,宋先梅.从“士”的传统看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及知识分子的责任[J].巴蜀史志,2004(5):64-64.
-
2常敏康,赵轶榜.中国青年社会作用和社会人格的历史转变[J].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3):7-12.
-
3刘建华.由婚姻人格走向社会人格[J].华人时刊,1995,0(9):8-8.
-
4余世存.失格人生和社会[J].中国新闻周刊,2012(34):90-90.
-
5刘喜成.谈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理解和塑造[J].大庆社会科学,1997(2):41-42.
-
6王爱臣,宋慧敏.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8(6). 被引量:2
-
7阴冬香.婆媳关系浅探[J].山西老年,1999,0(6):21-21.
-
8潘建雷.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再议《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上)[J].理论文萃,2014(3):42-48.
-
9旷为荣.塑造优质的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J].文教资料,2009(19):147-150.
-
10中国传统人格的消极因素及其成因[J].湖北社会科学,1991(5):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