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绍了贮氢合金材料研究现状及其应用情况
出处
《江西有色金属》
1991年第2期15-17,共3页
Jiangxi Nonferrous Metals
同被引文献7
1 林河成.我国稀土储氢合金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 .中国有色冶金,2004,33(5):27-31. 被引量:4
2 林河成.稀土储氢合金的产量与销量统计[Z].北京: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2000.
3 全国稀土信息网.稀土信息,2011,1:27-30.
4 冯治库,杨宏秀,焦玉琏,马忠乾.稀土储氢材料研究的进展[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0,19(1):59-70. 被引量:12
5 余成洲.镍氢电池的发展与原料的需求[J] .稀土信息,2000,6(9):7-8. 被引量:7
6 廖小珍,刘文华,马紫峰.贮氢合金进展[J] .稀有金属,2001,25(2):139-143. 被引量:19
7 文明芬,陈廉,佟敏,陈德敏,翟玉春.熔体旋淬Ml(NiCoMnAl)_5贮氢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电化学特性[J] .中国稀土学报,2001,19(1):43-48. 被引量:5
引证文献5
1 林河成.稀土储氢合金材料发展现状[J] .金属材料研究,2013,39(4):30-34. 被引量:2
2 林河成.稀土储氢合金材料的进展及前景[J] .金属材料研究,2016,42(4):45-49.
3 林河成.稀土储氢合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 .金属材料研究,2002,28(3):20-25.
4 林河成.稀土储氢合金粉的生产及应用[J] .粉末冶金工业,2002,12(6):34-38. 被引量:6
5 林河成.我国稀土贮氢合金的生产、应用与市场[J] .矿冶,2003,12(2):80-8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2
1 刘志强,李杏英.广东省稀土材料产业现状及分析[J] .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6,16(1):51-55.
2 梁小蕊,江炎兰,周鸣宇,李慧.稀土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化学工程师,2011,25(5):30-33. 被引量:14
3 赵炳建,赵艳琴,司新国,袁辉,鲁雄刚.氧化物直接制备储氢合金LaNi_5新工艺[J]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21(1):154-159. 被引量:1
4 徐丽,盛鹏,马光,刘志伟,李平.粉末粒度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与气态储氢性能的影响[J] .粉末冶金技术,2016,34(1):3-10. 被引量:1
5 李倩,徐津,吉力强,景永强,王永光,曹慧,姜传博.La替代Pr、Nd对AB_5系储氢合金成本及性能的影响[J] .金属功能材料,2016,23(5):27-31. 被引量:6
6 许振亮,刘冬潇,刘喜美.国际稀土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的知识计量分析——基于Sci^2工具包的视角[J] .中国稀土学报,2017,35(3):392-402. 被引量:5
7 钟鸣,皮雄.试论稀土储氢合金粉的生产及实际应用[J] .世界有色金属,2018,43(13):188-189.
8 吉力强,赵英朋,王凡,宋洁,李璐,宋学平,潘益锋.氢能技术现状及其在储能发电领域的应用[J] .金属功能材料,2019,26(6):23-31. 被引量:32
9 郑坤,杨倩,杨洋,罗永春.La0.7Y0.3Ni3.4-xMnxAl0.1(Х=0~0.5)储氢合金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J] .金属功能材料,2020,27(1):16-23. 被引量:6
10 任旭东,聂成宏,袁卫星,吴文琪,黄继民.稀土系贮氢合金中14种主量元素配分量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法[J] .金属功能材料,2020,27(1):44-49. 被引量:1
1 杨勇,李骏,林祖赓.贮氢合金材料电化学与表面性能的研究进展[J] .电化学,1996,2(4):363-371. 被引量:3
2 陈军,张允什,曹学军.贮氢合金材料研究与开发新进展[J] .高技术通讯,1995,5(10):55-58. 被引量:2
3 张允什.负极贮氢合金材料[J] .电源技术,1996,20(1):36-40. 被引量:8
4 胥锴,刘徽平,吴子平.贮氢合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J] .冶金丛刊,2008(6):32-36. 被引量:2
5 郑定山.AB5型贮氢合金材料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信息,2012(12):66-66. 被引量:1
6 高容量稀土—镁基贮氢合金获发明专利[J] .稀土信息,2008,14(1):20-20.
7 纳米晶稀土贮氢合金[J] .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4,14(2):100-100.
8 Huang Li (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4 ).二元系过渡金属贮氢合金材料的形成规律[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3(3):281-284.
9 范楼珍,胡乃非,吴仲达.Ti/Ni/La离子注入电极的贮氢性能研究(英)[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2):224-228.
10 杨全民.贮氢合金电极材料进展[J] .金属热处理学报,2000,21(2):46-49.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