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社会主义实践
出处
《学海》
2001年第2期195-197,共3页
Academia Bimestris
参考文献5
-
1.《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6-327页.
-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860、858页.
-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0页.
-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0页.
共引文献3964
-
1黄军华.试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借鉴[J].理论导报,2008(6):24-25.
-
2肖海鹰,张颢.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研究[J].时代文学,2008(10):195-196.
-
3陈云,刘石营.论民族国家利益在"一边倒"政策中的作用[J].华章(初中读写),2007(10):45-45.
-
4庄福龄.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J].浙江社会科学,2004(4):8-11. 被引量:1
-
5荣长海.邓小平的风险意识及其现实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4(4):60-63.
-
6唐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4(4):67-69.
-
7陈尤文.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J].社会科学,2004(7):50-57. 被引量:1
-
8薛德震.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J].理论前沿,2004(13):23-25. 被引量:2
-
9刘世佳.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伟大创新者[J].理论前沿,2004(14):18-20.
-
10俞永耀.邓小平言行思想探析[J].理论前沿,2004(14):20-21.
-
1潘福元.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意义[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1):35-36.
-
2王新生.试析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论述[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7(5):58-64.
-
3余建明.“我们突破前人,后人突破我们”的历史逻辑——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时代法学,2002(S2):98-99.
-
4魏大明.从体系中看坚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6-8.
-
5李兆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2(3):95-96.
-
6杨光伟.试论列宁主义的时代意义[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
-
7吴健.论“突破前人”——对理论创新的再认识[J].北京教育(高教),2003(9):7-10.
-
8赵培章.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主题[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3):15-16.
-
9林可华.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奥秘[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49-52.
-
10韩贵斌.面向未来 与时俱进:邓小平的创新思维[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25(2):9-1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