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述先秦一、二人称代词繁复的文化原因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先秦一、二人称代词繁复的词源性原因在于方言的繁复;而不同方言得以传承。
作者
张宏树
机构地区
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106-112,共7页
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方言
词源
雅言
先秦时期
文化机制
第二人称
历史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1
1
宋永泽.
《孟子》代词综考[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5(2):83-87.
被引量:8
2
祝中熹.
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4(2):110-116.
被引量:23
3
贾则夫.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上)[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0(1):101-108.
被引量:17
4
贾则复.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下)[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0(2):78-91.
被引量:12
5
洪波.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J]
.语言研究,1996,16(1):82-89.
被引量:35
6
竟成.
简论汉语人称代词[J]
.古汉语研究,1996(1):78-82.
被引量:8
7
钱宗武.
《书》“女(汝)、尔、乃、而”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5(6):123-126.
被引量:3
8
赵世举.
《尚书》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J]
.古汉语研究,1990(1):87-90.
被引量:14
9
董学军.
《尚书》人称代词的系统分析和语用考察[J]
.台州师专学报,1999,21(2):39-43.
被引量:3
10
洪波.
先秦汉语对称代词“尔”“女(汝)”“而”“乃”的分别[J]
.语言研究,2002,22(2):30-37.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2
1
周艳丽.
汉语对称表达方式研究——用第二人称代词表达对称[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4(7):63-68.
被引量:1
2
张玉金.
春秋出土与传世文献第二人称代词研究[J]
.中国文字研究,2008(2):19-28.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刘文灵.
汉语第二人称代词视域下的人际传播之“关系密码”[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6):70-75.
被引量:1
1
黄阳.
英汉习语翻译策略研究评述[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6(8):14-15.
被引量:1
2
郝祝平.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4):108-110.
3
周光庆.
昜暘揚陽词族考释[J]
.古汉语研究,2008(3):14-17.
被引量:1
4
马骁骁.
语际转换的符号学原理及其文化因素[J]
.运城学院学报,2003,21(1):89-91.
被引量:2
5
罗渊.
语义联想论[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3):62-64.
被引量:2
6
孙国美.
对外汉语教学中迁移策略的培养[J]
.山西青年,2017,0(4):82-83.
7
曹丙燕.
从“神马都是浮云”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10):51-53.
被引量:1
8
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语言翻译[J]
.戏剧艺术,2009(6):109-109.
9
赵秋野.
身势语的符号、认知、心理、文化机制[J]
.外语学刊,2005(2):30-34.
被引量:10
10
黎运汉.
汉言语风格成因的文化机制[J]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8(6):1-10.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