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农民问题为核心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7
出处
《调研世界》
2001年第6期11-15,共5页
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
共引文献8
-
1万凌燕.大城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路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6):13-14.
-
2刘丽,李咏梅.浅谈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4):71-72.
-
3关大宇.各地区农民收入差异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基于协整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3(2):61-64. 被引量:17
-
4黄宇慧.农民收入差异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基于协整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24(3):11-19. 被引量:4
-
5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J].特区经济,2009(1):186-187. 被引量:12
-
6孟杰.基于VAR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2,31(32):307-309. 被引量:1
-
7曾志伟,王铁骊.试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J].中南工学院学报,2000,14(4):74-78.
-
8贲克平.关于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前沿,2001(5):11-1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6
-
1叶忱,黄贤金,蔡龙.区域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数量经济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25-29. 被引量:3
-
2田则林,邹海森,杨明杏.推动非农产业发展 加速城乡结构调整——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必然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1(4):30-32. 被引量:1
-
3中国农业年鉴(2001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M].农业部,2001.年.
-
4国家统计局.[Z].,..
-
5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
6湖南省统计局.历年《湖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
7达莫达尔N 古亚拉提.《经济计量学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
8杜海燕.《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
-
9就业偏离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化-1.
-
10张遂,等.中国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5(10):15-16.
引证文献7
-
1李军波.湖南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实证分析[J].求索,2005(7):38-39. 被引量:6
-
2王建新.趋同论与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J].求索,2005(7):55-57. 被引量:3
-
3林安发.农作物高效生产的热点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研究[J].大科技,2014(7):242-243.
-
4翁贞林,张爱萍.工业化和城市化江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3,23(1):108-110. 被引量:3
-
5刘功成,祁艾燕.农业中的经济流失与可持续发展[J].江汉论坛,2003(2):21-23. 被引量:6
-
6王宏.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化刚性反应的原因分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2-76. 被引量:5
-
7王永平.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与制度安排[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2):55-58.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28
-
1叶茂.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成因及转换对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2):77-81. 被引量:2
-
2陈远双.贵州“三农”问题的显著特征与解决途径研究[J].科技导报,2005,23(1):50-53.
-
3肖厚军.贵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101-103. 被引量:10
-
4肖厚军.试论贵州耕地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B09):77-79. 被引量:5
-
5李素玲,陈会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81-82. 被引量:2
-
6刘宁.浅析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界,2006(5):22-23.
-
7袁文艺,刘功成.农业经济流失与和谐湖北农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4(4):74-77.
-
8姜虹,杨红,韩世玉.贵州辣椒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辣椒杂志,2006(2):5-8. 被引量:26
-
9陈弘.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J].求索,2006(7):88-90. 被引量:13
-
10闻飞飞,董国伟(指导老师).秋天的希望[J].中等职业教育,2006(09S):22-22.
-
1胡文海,许信旺.安徽省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4):38-41. 被引量:2
-
2陈建红.湖南农业与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作物研究,2006,20(5):592-596.
-
3王晔立,何启明,景履贞.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08(7):19-22. 被引量:1
-
4梁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4(9):71-73. 被引量:3
-
5宋金平.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2):17-21. 被引量:9
-
6王华杰,徐小义.杭州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7,18(4):22-26. 被引量:1
-
7关郁波.沈阳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8-31.
-
8严立冬,张亦工,邓远建.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与组织管理方法初探[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57-61. 被引量:13
-
9夏宁,夏锋.半干旱地区集水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垦经济,2003(7):38-40.
-
10乔雅俊.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十大矛盾[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3):7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