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7期10-12,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0
-
1华碧云.迅速发展的印度软件业[J].求是,2001(16):49-52. 被引量:9
-
2文富德.印度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02(1):1-7. 被引量:8
-
3陈清平.做好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3):36-37. 被引量:6
-
4程全洲,刘群英.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6):100-102. 被引量:11
-
5龚晓峰.印度软件出口缘何异军突起?[J].软件世界,1999,(4):20-24.
-
6[3]王永荪,陈璞.印度软件业发展迅速[N].人民日报,2000-06-13(7).
-
7[4]华东新闻.数字点击[N].人民日报,2001-05-11(2).
-
8[8]夏添.印度软件业巡礼[N].市场报,2001-5-11(8).
-
9[11]戴表.看看印度软件人[N].中国青年报,2000-07-05(10).
-
10苏惠香.从软件人才需求反思软件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22):41-4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5
-
1赵华丽,白伟杰,徐洪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9-70. 被引量:6
-
2黄飞雪,孙效里,沈宏书.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56-59. 被引量:15
-
3张永梅,韩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2):93-94. 被引量:5
-
4邱建雄,方逵.培养大学生软件开发创新能力的思考与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02,16(2):78-79. 被引量:2
-
5董庆贺,何倩.“互联网+”时代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40):112-11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0
-
1段丹青,杨卫平.信息时代计算机安全与防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11(3):117-118.
-
2丁坚勇,王洪新,饶凌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S1):11-13. 被引量:11
-
3杨玲燕.浅谈加速无锡外包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12):241-241.
-
4黄治国.印度软件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3(6):94-96. 被引量:9
-
5杨小平.实训课程“计数控制器”的指导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81-82.
-
6杨国军,陈亚林.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76-79. 被引量:12
-
7邓玉坤.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人才能力要求的分析[J].知识经济,2009(7):89-90. 被引量:18
-
8陈红霞,毛京一,滕月鹏.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就业形势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09(8):319-320.
-
9权小红,唐小燕.印度软件业发展对我国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100-102. 被引量:4
-
10杨强,李忠,程玉昆,樊富有.普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浅析[J].福建电脑,2009,25(12):37-3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