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肛管固定装置的形态基础及其对排便控制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为从形态学上说明肛管固定装置存在的客观性,从功能上探讨它们在排便控制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59具小儿尸体,3例成人盆部标本解剖观察,4例新鲜小儿盆部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肛管上部前壁固定于会阴体,侧壁和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在3个水平固定于盆隔;盆隔参与构成联合纵肌的纤维主要沿肛管侧壁和后壁下降并保持一定的内、外分层关系,向外下穿插肛门外括约肌披下部并将其分隔为7-9束,再止于肛周皮肤;在会阻体以下的肛管前壁无来自盆隔的联合纵股组织;汇聚于肛管下端侧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向后上转折止于肛尾中缝皮肤两侧及尾骨背面,参与肛尾韧带。会阴体、肛尾韧带及肛尾中缝的皮肤对肛管前壁的固定及肛管与直肠前悻夹角的形成和维持有关;联合纵股将肛周结构串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排便控制机制的整体同步活动。
作者 崔龙 姜文方
出处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1年第3期3-6,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Coloproctolog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张东铭.肛门直肠环的外科解剖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83,63(1):37-41.
  • 2刘荫棠,张金哲.126例大便失禁的手术疗效[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7,0(4):208-210. 被引量:6
  • 3王常林,李正,王慧贞,康恩光.新生儿盆腔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学通报,1983(1):24-27. 被引量:3
  • 4张东铭 喻洪德 等.对肛肠解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0,5(6):335-338.
  • 5河北新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881.

共引文献7

同被引文献31

  • 1王常林,李正,王慧贞,康恩光.新生儿盆腔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学通报,1983(1):24-27. 被引量:3
  • 2凌保明,陈洪璆,陈达恭,邓高里.原位人工肛门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1994,9(4):187-189. 被引量:3
  • 3张庆荣.临床肛门大肠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1.130-136.
  • 4王玉成.近年来对肛门部解剖的某些新认识[J].天津医药,1964,6:250-250.
  • 5张东铭 喻德洪 等.肛门外括约肌的临床形态学观察[J].肛肠杂志,1981,1:16-16.
  • 6Goligher JC, Surgery of the Anus Rectum and Colon, 5th ed Bailler Tindall London, 1985, 7.
  • 7Corman MJ. Colon and Rectal Surgery. 4th ed, Lippincot NewYork, 1998.10.
  • 8Dohrenbusch J. Anal crypts as pathotogical substrate of chronic anal fissure. Colo Proetal, 1986,8 : 326.
  • 9Lestar B. The internal anal sphincter can not close the anal canal completely. Int J Colorect Dis, 1972,7 : 159.
  • 10Ayoub SF. The anterior fibers of the leveator ani muscie inman J Anar 1979,128(3) :57l ~ 580.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