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Ⅰ.主要特征特性观察
被引量:1
出处
《江西农业科技》
2001年第4期6-8,共3页
Ji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0
-
1周诗顺.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少穴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1994(1):9-9. 被引量:3
-
2陈周前,吴文革.水稻稀长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7,25(1):35-38. 被引量:13
-
3蒋彭炎,姚长溪,任正龙.水稻稀播少本插高产技术的研究[J]作物学报,1981(04).
-
4夏伍孝,夏兴波.优化种植措施 开发绿色稻米[J].上海农业科技,2000(2):82-83. 被引量:5
-
5邱兵余,肖叶青,涂英文,熊玉珍,陈大洲.“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Ⅱ.秧龄弹性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1(5):5-6. 被引量:2
-
6马均,陶诗顺.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42-48. 被引量:41
-
7郭惠民.优质杂稻新组合D优68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措施[J].种子,2002,21(4):70-71. 被引量:1
-
8王成豹,马成武,陈海星.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03,44(4):194-196. 被引量:32
-
9朱建军,程良真,刘小丽,金再欣.浙南山区A级绿色大米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3,44(5):282-283. 被引量:2
-
10吴文革,陈周前.秧龄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93,21(1):48-5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2
-
1高军,黄义德,陈金节,王合勤,李胜群,陈景道.不同播种密度和秧龄对杂交中籼稻新两优6号群体数量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231-236. 被引量:18
-
2吕腾飞,周伟,孙永健,秦俭,朱懿,杨志远,马均.不同秧龄下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4,32(1):1-10. 被引量:7
-
1优质稻“赣晚籼30号”[J].中国科技成果,2004(24):58-58.
-
2涂英文.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0(13).
-
3彭春瑞,涂英文,肖叶青,邱兵余,黎似勤.赣晚籼30号的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指标[J].江西农业科技,2001(6):16-18. 被引量:1
-
4龚思海,陈竹林.赣晚籼30号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7):39-41. 被引量:2
-
5熊玉珍,余丽琴,熊文华.赣晚籼30号休眠期种子发芽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3(2):12-13. 被引量:7
-
6禹盛苗,朱练峰,欧阳由男,许德海,朱旭东,金千瑜.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华占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9,24(6):42-44. 被引量:17
-
7欧阳光辉,张胜,夏照明,蒋小勇,蒋建为.杂交稻新组合岳优71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08(3):21-22. 被引量:2
-
8邓立平.赣晚籼30号的引进和高产保优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02(2):18-18.
-
9邱兵余,肖叶青,涂英文,熊玉珍,陈大洲.“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Ⅱ.秧龄弹性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2001(5):5-6. 被引量:2
-
10曹伟.稻水象甲生物学及药剂防治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25(6S):106-10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