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25-29,共5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共引文献231
-
1齐爱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体系”思想论析[J].青年记者,2022(21):80-83. 被引量:2
-
2李亚楠,谭亚莉.数字交往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忧及其应对策略——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J].民族论坛,2023(2):23-32. 被引量:4
-
3苏婧.构建超越课堂的师生共同体——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大学通识写作课教学的启发[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0):84-91. 被引量:1
-
4王萃,张帆.论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J].长治学院学报,2007,24(6):7-9.
-
5王华女.教育交往探析[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9(6):11-13.
-
6王晓禹.从交往实践观看人类社会的发展[J].华章(初中读写),2007(10):31-31.
-
7龙柏林.主体性黄昏:特指还是泛指?[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36-37. 被引量:2
-
8柳夕浪.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模式”——以交往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验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12):6-11. 被引量:3
-
9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9(10):64-70. 被引量:7
-
10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20(11):3-10. 被引量:142
同被引文献205
-
1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J].教育研究,1999,20(2):18-22. 被引量:77
-
2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0(2):58-62. 被引量:222
-
3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53-69. 被引量:93
-
4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19(9):13-18. 被引量:302
-
5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刘云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18(2):64-71. 被引量:154
-
6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刘云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2):11-13. 被引量:76
-
7沈贵鹏,戴斌荣,宋素珍.初中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1):48-50. 被引量:40
-
8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哲学研究,1992(10):30-36. 被引量:56
-
9黄育馥.当代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概貌[J].国外社会科学,1987(7):62-68. 被引量:6
-
10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6):70-76. 被引量:145
引证文献36
-
1梁红梅,高梦解.专业发展公平感对教师职业认知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9):90-98. 被引量:6
-
2李江源.从社会哲学视野看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J].学术研究,2005(1):108-113. 被引量:2
-
3周廷勇,周作宇.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3):79-84. 被引量:38
-
4周廷勇.教育:回到交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44-47. 被引量:4
-
5刘建平.论师生间情感关系[J].前沿,2006(9):104-106. 被引量:1
-
6沈云林.理念、模式、体会——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07,21(1):121-123. 被引量:2
-
7陈卓.反思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就“两因素”说与张应强教授商榷[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07,23(3):4-8.
-
8徐建华,宋毅.以学生为本构建中小学和谐校园[J].基础教育参考,2007(10):56-59.
-
9陈卓.反思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就“两因素”说与张应强教授商榷[J].大学教育科学,2007(5):14-18.
-
10林守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公安院校[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7,21(6):82-8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27
-
1李莉,朱志勇.亲和的权威:大学本科生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4):11-20. 被引量:9
-
2梁红梅,高梦解.专业发展公平感对教师职业认知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9):90-98. 被引量:6
-
3窦志.论和谐校园的构建——从德育模式谈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S2):57-59.
-
4王向阳.公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9):82-83.
-
5张勇.“交往”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0,25(S1):91-93.
-
6商利民.两种教学本质观之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8):43-44. 被引量:3
-
7张茂聪,王培峰,吕爱国.全纳教育课堂管理的反思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9-10. 被引量:3
-
8王雅芬.浅析“交往教学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4(12):72-74. 被引量:1
-
9王昌民,朱芳转.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76-78. 被引量:1
-
10潘静虹.从教育交往的视角谈中小学校网站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1):73-75. 被引量:3
-
1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0,21(2):35-41. 被引量:112
-
2冷枫.现代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J].贵州政报,2000(18):35-36. 被引量:1
-
3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4):160-164. 被引量:23
-
4余清臣.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26-30. 被引量:6
-
5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现代教育论丛,2000(3):1-7. 被引量:9
-
6李树刚.简论21世纪教师的教育理念[J].中国成人教育,2002(7):10-11.
-
7杨振峰.以学分制管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J].上海教育,2015,0(4):88-89. 被引量:1
-
8李峻.现代性框架下教育的人文精神缺失——兼论教育目的观与教育过程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17-119. 被引量:3
-
9刘云艳.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新校园(中旬刊),2014(3):216-216.
-
10何清.实施“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南昌教育,2009(1):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