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绿色革命的兴起及其特点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绿色革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国际合作,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主要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并迅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广,使这些国家的土地生产率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印度小麦每公顷产量从1961年的800公斤上升到1990年的2200公斤,智利玉米每公顷产量从1961年的2000公斤上升到1990年的8200公斤。
作者
刘福寿
机构地区
河北经贸大学
出处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0-21,共2页
Economic Perspectives
关键词
绿色革命
种子改良
发展中国家
农业技术进步
分类号
F30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60
1
闻大中.
我国的“石油农业”初探[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7(6):28-30.
被引量:4
2
陶万辉.
农耕文化及其基本特征——与市场文化的比较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1999(4):48-49.
被引量:3
3
毛正刚.
破“农耕文化”负面影响 立知识经济的发展意识[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1999(3):17-17.
被引量:1
4
胡延风.
现代科技伦理研究的新视野[J]
.理论视野,2004(4):37-38.
被引量:2
5
臧丕文.
从农耕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字的演变[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24(3):29-31.
被引量:1
6
邢琰彬,杜成功,李凤瑞.
关于我国进行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J]
.经济论坛,2004(19):96-97.
被引量:2
7
韦森.
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J]
.东岳论丛,2004,25(6):5-12.
被引量:18
8
李艳军.
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安全隐患及防范初探[J]
.理论月刊,2005(2):125-127.
被引量:2
9
阳正太.
关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思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4(1):1-3.
被引量:5
10
孙世民,冯毅.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作用及对策[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13-1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4
1
刘渝琳,韩加强.
重庆市“绿色”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0):149-154.
被引量:1
2
李小健,赵尔奎.
当代农业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5):3-5.
被引量:5
3
宋尚有.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科学弘扬农耕文化[J]
.甘肃农业科技,2010,41(2):3-8.
被引量:4
4
周镇宏.
论发展绿色产业与建设绿色湛江[J]
.南方经济,2002,31(1):11-1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王婉珍.
福建省设区市投资环境比较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0-95.
被引量:5
2
蒋兴红.
再议农业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J]
.中国农机化,2010(3):113-115.
被引量:2
3
李桃,郭风平,李霞.
浅谈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影响[J]
.科技与生活,2010(17):217-217.
4
石旭东.
湛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可行性研究[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4):154-155.
被引量:1
5
杨宪卿.
农产品安全与新农业科技的改革方向[J]
.中国科技纵横,2011(20):45-45.
6
戴雪梅.
“农耕文化”在农林类职业院校发展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102-104.
被引量:1
7
张永丽,孙群雯.
我国西部地区农耕文化现代价值的探讨[J]
.科学.经济.社会,2013,31(4):82-86.
被引量:17
8
罗杭春,黄波.
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社会发展关联及影响性分析[J]
.中国农业信息,2014,26(12):7-8.
9
余晚霞,鲍宏礼.
鄂东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3):6079-6082.
被引量:2
10
何朝有,韦帮得.
靖西市魁圩乡康和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
.时代经贸,2016,14(22):76-78.
1
农业部:良种对中国农业增产增效贡献率达36%以上[J]
.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11):13-13.
被引量:4
2
张志华,陈加选,藏东运.
搞好名、优、特、高新品种开发 加快种子产业化进程[J]
.种子世界,1999(12):15-16.
3
陈俊生.
依靠科技人员 推进科技兴农[J]
.农业经济问题,1991,12(4):3-5.
4
良种对农业增产增效贡献率超36%[J]
.四川农业科技,2005(12):38-38.
5
格雷格·伯恩斯,邢立京,宿季.
农业[J]
.商业周刊(中文版),1997(5):20-20.
6
李全衡.
云南省种子产业发展对策浅议(一)[J]
.现代种业,2002(4):22-23.
7
孙荣嵘,王红梅.
东北垦殖与黑龙江垦区经济发展[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27-28.
被引量:1
8
转基因作物未能使收成提高[J]
.农药,2009,48(5):389-389.
9
汪三贵.
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进步问题初探[J]
.畜牧市场,1992(3):168-169.
10
罗俊松,龙通成.
贵州省的粮食问题及其对策[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4):36-41.
经济学动态
2001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