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共识与协商性共识—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社会价值取向的分析
被引量:4
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24-29,23,共7页
Journal of Shanghai Educational Research
参考文献9
-
1陈国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学习江泽民同志指示精神的体会[J].课程.教材.教法,1991,11(12):13-16. 被引量:1
-
2崔允允,张俐蓉.我国三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1997,17(5):57-60. 被引量:4
-
3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3):77-84. 被引量:19
-
4朱志勇.适应抑或超越?——我国小学、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个体我价值取向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0(5):34-40. 被引量:17
-
5靳玉乐,杨红.试论文化传统与课程价值取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6):62-67. 被引量:33
-
6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兼与美国一种阅读课本的比较[J].教育研究,1994,15(10):52-57. 被引量:38
-
7吴康宁,吴永军.历史人物在历史课本中的地位沉浮─—我国两套初中《中国历史》课本所载“重点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53-57. 被引量:6
-
8刘云杉.视域的分歧——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国语)教科书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31-37. 被引量:12
-
9朱志勇.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J].比较教育研究,1998(5):40-44.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21
-
1F.L.丹玛克,李美格.儿童读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1,4(3):15-20. 被引量:12
-
2汪名骕,崔建民.儿童读物中的性别研究——对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所做的统计分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8,11(5):47-49. 被引量:9
-
3杨宏飞.也谈本能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与李述一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8(6):76-77. 被引量:3
-
4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3):77-84. 被引量:19
-
5顾明远,高益民.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1-8. 被引量:22
-
6肖龙江.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小学语文课本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5):20-23. 被引量:3
-
7南京师大课题组 朱志勇执笔.《课程社会学研究简论》[J].教育研究,1997,.
-
8鲁洁.《论教育的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5,.
-
9人教社出版.初级小学语文(1—8册).
-
10人教社出版.高级小学语文(1-4册).
共引文献123
-
1周晓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优化——以“中西文化比较”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15):57-60.
-
2沙鹏,梁雅楠.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优化建议[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4):56-60.
-
3杨予.职业教育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上海),2021,50(10):176-177.
-
4周亮,胡树铎,薛永红.再谈“物理文化”[J].河西学院学报,2008,24(2):126-128. 被引量:1
-
5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z1):156-162. 被引量:20
-
6张果.新课改前后教材中性别角色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7(8):100-102. 被引量:3
-
7胡振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6-10. 被引量:14
-
8王凤华.确立教育中的社会性别新视角[J].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学报(徐特立研究),2004(3):72-76.
-
9杨孝如.1977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影响论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1):109-114. 被引量:2
-
10史红.论教育的社会性别主流化[J].教育探索,2005(5):26-28.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45
-
1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z1):156-162. 被引量:20
-
2蒋述卓,涂昊.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新时期文学社会学研究述评[J].文艺争鸣,2004(4):22-26. 被引量:3
-
3陈菊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育目标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3):154-158. 被引量:3
-
4朱志勇.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J].比较教育研究,1998(5):40-44. 被引量:8
-
5吴钢.文化霸权与课程(上)[J].全球教育展望,1997,27(3):51-54. 被引量:3
-
6崔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一)[J].课程.教材.教法,1993,13(11):13-18. 被引量:3
-
7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J].教育学报,1997(3):2-6. 被引量:1
-
8余振,郭正林.当代中国青年的民主意识——对海峡两岸四地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比较[J].青年研究,1997(6):31-36. 被引量:3
-
9李红杰.关于香港的民族构成、现状和发展趋势问题[J].民族研究,1997(3):16-22. 被引量:4
-
10古远清.大陆、台湾、香港当代文论连环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1994(5):240-25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
-
1苏新春.论课程大纲对教育教材语言的影响与支撑[J].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20(1):1-11. 被引量:2
-
2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z1):156-162. 被引量:20
-
3马攀可.从畅销书榜看京沪两地价值取向的异同[J].出版与印刷,2012(3):7-11.
-
4朱志勇,刘叶.沪港台三地文学类畅销书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147. 被引量:4
-
5赵颖颖.“非纯情写作”:独特的情感书写——重评李碧华的《胭脂扣》[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23-26. 被引量:3
-
6姜蕊.新世纪以来中国畅销书研究及其思考[J].编辑之友,2009(7):30-33. 被引量:2
-
7王超.“文质兼美”选文标准之理想建构与现实游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6):176-181.
-
1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五)[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2):10-13. 被引量:4
-
2舒作伟,刘景明.对新旧教科书内容不衔接的认识、处理及其他[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3(1):21-22.
-
3徐丹丹.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优化[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6,0(5):27-27.
-
4亚伯拉罕·派斯.新运动学——《爱因斯坦传》(连载二十一)[J].师资建设,2010(3):113-116.
-
5蔡上鹤.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数学素养──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介绍(下)[J].宁夏教育,1994(9):34-35.
-
6张海燕.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简析[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4(11):218-218.
-
7曾秀庄.用主旋律去引导大学生步入健康向上的人生[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3):24-25.
-
8田载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简介[J].新课程(综合版),2005,0(21):17-18.
-
9马杰.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6(25). 被引量:1
-
10闫涛.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166-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