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城市化发展模式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被引量:3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Urban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出处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21-24,共4页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参考文献7
-
1谌新民.中国劳动力流迁的动因与成本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9(2):15-20. 被引量:36
-
2胡书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农村病”、“城市病”》[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
-
3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
4时宪民.中国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劳动力流动与体制选择——深圳特区流动劳动力管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3):114-127. 被引量:12
-
5张炳申,朱卫平.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及其转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2):72-80. 被引量:4
-
6张忠法,金曼,孙普希.《寻求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新途径》,《中国经济时报》[N],2000(12月8日).
-
7仲大军.户籍制度与二元结构对中国农村的影响[J].中国国情国力,2001,(2).
共引文献52
-
1王光玉.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取向的超边际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3(z1):193-195.
-
2陆杰华,王广州,彭琰.我国省际投资水平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证分析——兼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劳动力市场配置[J].西北人口,2000,21(4):30-32. 被引量:1
-
3江立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9(6):80-85. 被引量:31
-
4李富忠,杜保德.农村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非农用土地经济权益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113-115.
-
5袁洪亮.当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下的农民外出就业动因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14-15. 被引量:1
-
6周大鸣.湖南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98-102.
-
7李克强,林建,姜璐.关于劳动力迁移决策的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6):46-49. 被引量:11
-
8朱必祥.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中的秩序问题[J].江海学刊,2004(5):64-68. 被引量:2
-
9张文霞,朱冬亮,邓鑫.外来打工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以深圳市宝安区外来打工青年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4(9):40-50. 被引量:11
-
10刘精明.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6):1-18. 被引量:35
同被引文献18
-
1黎明.制约我国农民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04(7):83-85. 被引量:12
-
2王海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6,52(2):101-102. 被引量:8
-
3朱文,姜太碧.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7):147-151. 被引量:6
-
4霍叶青,何跃.基于离差最大化和Ward系统聚类的四川城镇化水平研究[J].软科学,2010,24(6):71-73. 被引量:16
-
5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4-16. 被引量:184
-
6姚寿福.四川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协整分析[J].经济问题,2012(7):83-87. 被引量:22
-
7高迎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J].农业经济,2000(12):26-27. 被引量:12
-
8彭连清.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1(12):9-11. 被引量:13
-
9梅建明,陈秀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制度再创新[J].财经研究,2002,28(6):60-67. 被引量:5
-
10李秀萍,杜漪.绵阳市县域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125-1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
-
1张清辉.基于城市经济成长力比较的西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以甘肃为例[J].社科纵横,2004,19(1):5-7.
-
2杨冬民.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97-100. 被引量:1
-
3彭俊华.从城市化看我国当前西部开发[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4):22-25.
-
4王晓宝.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师,2005(9):130-131. 被引量:3
-
5曹邦英.西部地区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探讨[J].理论与改革,2005(6):154-156. 被引量:4
-
6杨应旭.贵州人口城市化:产业、就业与制度[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09(1):83-114.
-
7黄锡富.加强建设规划 促进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J].学术论坛,2003,26(6):78-81.
-
8王志刚.小城镇建设: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J].西北人口,2003,24(3):49-51. 被引量:1
-
9边璐.大西北农村城市化模式思考[J].经济前沿,2004(6):39-42. 被引量:2
-
1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2):6-7.
-
2顾云昌:房地产面临过剩而非泡沫[J].企业界,2015,0(6):70-70.
-
3魏炜.回归企业“有效优势”[J].现代商业银行,2012(9):93-94.
-
4汪光焘.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求是,2003(16):17-19. 被引量:27
-
5汪光焘.关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问题[J].城市规划,2003,27(4):11-14. 被引量:19
-
6覃怡敏.陈春花:管理要为经营服务[J].新财经,2010(11):94-95.
-
7徐光远,费丽萍,周梅娟.怎样建设云南小城镇[J].时代金融,2004(6):25-27. 被引量:2
-
8吴旭晓.河南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3(2):136-140. 被引量:8
-
9陈謇花.有效的组织管理运作[J].国家电网,2011(22):54-55.
-
10数字[J].福建教育(小学版)(A版),2008(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