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支气管哮喘临床的几点认识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BA)患者支气管粘膜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认识的提高.近几年BA的诊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尤其在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全球哮喘防治战略>(GINA),明确了BA定义为:"BA是由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肥大细胞(mast cell, MC)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AHR),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喘鸣、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阻,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较之以往强调了①BA是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②AHR,气流受阻及呼吸道症状均与气道炎症密切相关;③存在多变性,可逆性气道阻塞.及至1997年中华医学会颁布了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后[1],我国BA的治疗水平又跃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对BA新概念及诊疗进展的宣传普及不够,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加上抗炎平喘新药或新剂型的推广普及不力,从某种程度上导致BA在防治方面出现一些偏差或误区.本文结合临床上常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求有益于日后临床.   1 概念认识不清,造成抗生素的滥用   1.1 把BA发作时气道中存在的变态反应性炎症误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的炎症,动辄使用广谱抗生素.其实,这二种炎症是截然不同的.BA时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是由Eos、 MC和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所介导,抗生素对其无效.糖皮质激素才是目前首选的气道抗炎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碰到过这样的病例:每当BA发作时,经诊医生就予头孢类/氟喹酮类抗生素、氨茶硷及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病情控制后还抗生素维持几天,且将疗效"归功”于抗生素.无庸置疑,这种方案确也能控制一大部分患者的病情.但若患者无合并感染、仅用皮质激素及气管解痉剂便能达到目的.由于这种认识的偏差造成了抗生素的滥用,并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作者 关文强
出处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1年第07C期108-109,共2页 International Medicine and Health Guidance New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

  • 1团体著者,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年,16卷,增刊,5页
  • 2向军俭,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1年,3卷,183页

共引文献220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