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心室晚电位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概述1961年Durrer等在研究缺血实验人心肌兴个过程时,发现心内膜下梗塞区相应心外膜区有延迟电位的存在,认为它是该区兴奋延迟所致.1978年Berbari,Fontaine等用高增益放大和计算机叠加个均技术从体表记录到心室晚电位(VLP).之后国外不少学者及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作了许多研究,使心律失常的研究有了推动性的进展.
作者 张军 邱大石
出处 《临床荟萃》 CAS 1991年第3期107-109,共3页 Clinical Focu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施海明.无明显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信号平均心电图:与心内膜活检和心脏电生理研究的相关性[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0(02).
  • 2吕蓓.右室和左室后电位的鉴别[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0(02).
  • 3周木华,毛焕元.信息叠加心电图研究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0,11(2):8-11. 被引量:2
  • 4林晓耘,程心培,龚治平,黄亚莉,吴宰盛,许迎曙,祝静修.缺血性心室晚电位的实验研究[J].起搏与心脏,1990,4(1):1-4. 被引量:2
  • 5李庚山,胡佑伦.迟电位在心律失常中的意义[J]起搏与心脏,1988(01).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