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日常生活实践:去蔽还是辩护?——关于国内外维特根斯坦研究的断想
被引量:
1
The Daily Practice:to Dismantle the Shelter or to defend?--My Thinking about the Research on Wittgenstein at Home and Abroad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日常生活实践的态度 ,国内外论者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 ,得出不同的结论。联系到当前国内“理性的、主体性的、契约性的文化精神”和“经验性的、无主体性的、人情性的文化精神”的对立冲突 ,应该进行去蔽式的批判研究 ,而不应去作辩护式的非批判论证。
作者
朱宝信
机构地区
驻马店市卫生学校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2001年第6期158-161,184,共5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交往实践
维特根斯坦研究
哲学研究
交往理论
文化精神
分类号
B56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B52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2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庞学铨.德国哲学二十年(下)[J]哲学动态,2000(05).
2
庞学铨.德国哲学二十年(上)[J]哲学动态,2000(04).
3
衣俊卿.社会发展与文化转型——关于发展哲学的核心问题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0(03).
4
任平.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兼评“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模式的缺陷[J]
.哲学研究,1991(10):11-19.
被引量:61
5
赵汀阳.
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对Can-be的批判[J]
.哲学研究,1991(3):69-75.
被引量:3
6
R.埃奇利,冯克利.
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和马克思[J]
.世界哲学,1984(5):57-60.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62
1
齐爱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体系”思想论析[J]
.青年记者,2022(21):80-83.
被引量:2
2
李亚楠,谭亚莉.
数字交往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忧及其应对策略——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J]
.民族论坛,2023(2):23-32.
被引量:4
3
苏婧.
构建超越课堂的师生共同体——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大学通识写作课教学的启发[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0):84-91.
被引量:1
4
郑召利.
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1999(10):64-70.
被引量:7
5
郑召利.
90年代以来我国交往理论研究概述[J]
.哲学动态,1999(4):10-13.
被引量:13
6
马智.
不宜用“主体间性”[J]
.人文杂志,1993(4):21-24.
被引量:7
7
徐为民.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的两个基本原则[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2):37-42.
8
闫艳.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求实,2006(4):71-73.
被引量:17
9
闫艳.
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哲学反思[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4):113-116.
被引量:1
10
闫艳.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9):54-56.
被引量:22
同被引文献
16
1
李静,高恩召.
从自在、自觉到自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4):38-47.
被引量:35
2
郑震.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J]
.社会学研究,2011(3):191-217.
被引量:79
3
李里峰.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J]
.江海学刊,2012(4):171-176.
被引量:25
4
吴翠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14(1):37-40.
被引量:83
5
杨鹍飞.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83-94.
被引量:150
6
王延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
.民族研究,2018,0(1):1-8.
被引量:335
7
郎维伟,陈瑛,张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2-21.
被引量:161
8
徐杰舜.
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中国民族研究战略方向的反思[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3):5-9.
被引量:17
9
青觉,赵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
.民族教育研究,2018,29(4):5-13.
被引量:217
10
青觉,徐欣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
.民族研究,2018(6):1-14.
被引量:433
引证文献
1
1
朱宛晴.
日常生活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
.文化产业,2022(22):76-78.
1
楼巍.
轴心命题与知识——第三阶段的维特根斯坦与知识论重塑[J]
.哲学研究,2012(1):91-97.
被引量:5
2
刘程,邱紫华.
维特根斯坦研究现状及走向[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4):24-26.
3
陈波.
在分析传统和诠释学传统之间─—冯·赖特的学术贡献[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5-11.
被引量:2
4
张琳.
近三年来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综述[J]
.考试周刊,2011(82):47-47.
5
陈常燊.
“哲学病”的诊治——维特根斯坦的“奥古斯丁图画”和“苏格拉底图画”批判[J]
.哲学分析,2016,7(5):67-80.
被引量:1
6
王淼.
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9):13-17.
7
A.J.巴姆,张金言.
尝试的实在论[J]
.世界哲学,1993(3):1-3.
被引量:1
8
王庆节.
真理、道理与思想解放[J]
.哲学分析,2010,1(1):17-31.
被引量:4
9
杨威.
审美主义、消费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实践[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5):100-105.
10
张学广.
维特根斯坦研究基本走势简析(上)[J]
.哲学动态,1998(7):44-46.
中州学刊
2001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