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公路各型抗滑桩的介绍和受力特点的分析 。
出处
《公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13-114,共2页
Highway
同被引文献92
-
1骆银辉.松散土体滑坡抗滑桩的一种新型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02,14(z1):469-469. 被引量:1
-
2戴自航,沈蒲生,张建伟.水平梯形分布荷载桩双参数法的数值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5):2632-2638. 被引量:22
-
3周春梅,殷坤龙.双参数法在抗滑桩设计中的运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10):35-37. 被引量:8
-
4杨旌,胡岱文,张永涛.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的初步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4,24(3):346-349. 被引量:3
-
5宋从军,周德培,肖世国.岩石高边坡埋入式抗滑桩的内力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105-109. 被引量:22
-
6张友良,陈从新,夏元友.杆件有限单元法在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1):30-32. 被引量:18
-
7喻学文.抗滑桩间距计算的研究[J].铁道运营技术,2004,10(2):1-3. 被引量:1
-
8谢建清.滑坡治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J].地质与勘探,1995,31(3):58-62. 被引量:28
-
9吴恒立.推力桩计算方法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5,28(2):20-28. 被引量:41
-
10李兰银,梅仕然,马新.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滑坡工点的变更处治[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7(1):67-7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2
-
1宋从军,周德培,肖世国.岩石高边坡埋入式抗滑桩的内力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105-109. 被引量:22
-
2黄显贵,陈植华,廖建春.广惠高速公路某古滑体边坡治理方案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4):423-427. 被引量:7
-
3杨涛,周德培,雷承第,冯君,罗阳明.柔性防护边坡的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2):294-298. 被引量:19
-
4刘新荣,梁宁慧,黄金国,钟和平.抗滑桩在边坡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17(1):56-62. 被引量:85
-
5戴欣.单排下沉式抗滑桩合理下沉深度的有限元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7-8.
-
6薛志敏.谈抗滑桩支护技术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35):55-56. 被引量:3
-
7甘地.某公路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防治[J].科技广场,2013(10):213-217. 被引量:1
-
8凌新鹏,叶伟.抗滑桩在高速公路与水利交叉工程中的应用[J].现代交通技术,2021,18(1):15-20. 被引量:1
-
9苏培东,张海传,戚宗轲,王茂珲,邱鹏.不同截面抗滑桩的土拱效应对比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3,43(2):405-412. 被引量:5
-
10何小宏,罗志强.公路边坡抗滑桩的设计与施工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20(3):81-87.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172
-
1刘凯,刘小丽,苏媛媛.微型抗滑桩的应用发展研究现状[J].岩土力学,2008(S01):675-679. 被引量:13
-
2潘林,吴曙光.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局部高度支护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20,36(S01):137-143. 被引量:1
-
3李恒,王丽静,杨腾添,付军恩,孙亮亮.运营铁路抗滑桩凹型加固结构应用与研究[J].工业建筑,2023,53(S02):606-610.
-
4冯君,何益.微型抗滑桩在水平荷载作用的性能研究现状[J].工业建筑,2011,41(S1):414-417.
-
5汪敏,石少卿,阳友奎.边坡主动防护网力学性能的试验与数值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33(S2):24-28. 被引量:8
-
6刘昌清,李想,张玉萍.双排桩支挡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与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S2):190-195. 被引量:10
-
7杨涛,周德培,雷承第,冯君,罗阳明.柔性防护边坡的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2):294-298. 被引量:19
-
8刘新荣,梁宁慧,黄金国,钟和平.抗滑桩在边坡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17(1):56-62. 被引量:85
-
9孔祥国.滑波治理措施的特性与优化设计探讨[J].岩土工程技术,2006,20(6):287-289. 被引量:2
-
10赵明华,刘建华,邬龙刚.岩质边坡上基桩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2):207-211. 被引量:6